奉天紡紗廠,其舊址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撫順路6號,中國東北地區在近代最早,規模最大的近代民族紡織工業的代表[1]

歷史沿革

編輯

清末,東北地區居民生活所用布匹,全是農民手工織就的粗布,工藝落後,質量產量均低於山東、河北、江浙一帶[1]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西方現代紡織業生產的「洋布」通過通商口岸進入東北,並於20世紀初已深入民間[1]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東北地區實業蕭條,物價日貴,物品奇缺,棉布成為最奇缺的物品之一。由於近代東北缺乏現代棉紡企業,百姓衣著多系外貨,百姓衣著斷源[1]。1919年,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聽從奉天省代省長王永江的建議,決定在奉天省城籌設官商合辦的紡紗廠生產「洋布」,是為奉天紡紗廠。1923年7月,奉天紡紗廠購置美國機器設備並正式投產[2]。1929年,奉天紡紗廠改名為遼寧紡紗廠[2]同年,時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劉少奇在奉天紡紗廠領導工人運動。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工廠又更名為日本紡紗托拉斯鍾淵紡紗株式會社奉天紡紗廠。1948年,工廠由中共中央東北局接管後幾經更名並於1955年最終定名為瀋陽紡紗廠[2]

建築

編輯

奉天紡紗廠辦公大樓為青磚起脊瓦頂磚木結構二層建築。大樓整體為歐式風格。一層南側為走廊,並與弧形套窗相連。二層南側為寶瓶式護欄陽台,並於門楣處雕刻有「奉天紡紗廠」廠名。原辦公大樓已經拆除,現存建築為原貌復建[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馬曉芳. 东北棉纺业先驱—奉天纺纱厂. 《遼瀋晚報》. 2008-03-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3). 
  2. ^ 2.0 2.1 2.2 2.3 王潔純. 《历史文化名城沈阳》. 瀋陽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