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拜恩號驅逐艦 (DD-415)

奧拜恩號驅逐艦(英語:USS O'Brien舷號:DD-415),是美國海軍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建造的一艘辛姆斯級驅逐艦,艦名取自美國獨立戰爭期間俘獲英國戰艦瑪格麗塔號的奧拜恩五兄弟[3]。1942年9月15日,奧拜恩號在護送大黃蜂號航空母艦期間被魚雷命中,經緊急修復後,最終還是在返航途中沉沒。她因此成為美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因非致命船體部位受創導致舯部斷裂沉沒的作戰船隻,間接促使二戰後期美國太平洋艦隊增設多處浮動干船塢[4]

奧拜恩
USS O'Brien (DD-415)
1940年的奧拜恩號驅逐艦
概觀
艦種驅逐艦
艦級辛姆斯級驅逐艦
製造廠波士頓海軍造船廠英語Boston Navy Yard
動工1938年5月31日
下水1939年10月20日
服役1940年3月2日
結局1942年9月15日被日本潛艦伊-19號擊中後,於10月19日沉沒
榮譽及獎項1枚戰鬥之星
技術數據
標準排水量1,570長噸(1,600公噸)
滿載排水量2,211長噸(2,246公噸)
全長348英尺314英寸(106.15公尺)
全寬36英尺1英寸(11.00公尺)
吃水13英尺412英寸(4.08公尺)
燃料滿載451.39噸燃油
鍋爐3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英語Babcock & Wilcox鍋爐
665磅力每平方英寸(4,590千帕斯卡)
715 °F(379 °C)[1]
動力西屋電氣蒸汽渦輪引擎,2軸推進[1]
功率50,000匹軸馬力(37,000千瓦特)
最高速度37節(69公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3,660海里(6,780公里) @ 20節(37公里每小時)
5,640海里(10,450公里) @ 12節(22公里每小時)
乘員平時:192人(10名軍官,182名士兵)
戰時:251人(16名軍官,235名士兵)
射控裝置Mark 37射控系統
偵搜系統SC雷達英語SC radar
武器裝備服役時:[1]
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砲
4座單裝.50機槍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1941年:[2]
4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砲
8座單裝.50機槍
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
2條深水炸彈發射軌

該艦由五兄弟之一的吉迪恩後人約瑟芬·奧拜恩·坎貝爾夫人冠名,於1938年5月31日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海軍造船廠英語Boston Navy Yard干船塢鋪設龍骨,並於1939年10月20日下水[5]1940年3月2日,奧拜恩號正式服役,交由卡爾·F·埃斯佩少校指揮。由於該艦與瓦爾克號蘭斯代爾號麥迪遜號三艘驅逐艦同時於干船塢建造,故四艘艦艇的下水典禮和服役儀式合併進行。[4]

設計與裝備

編輯

辛姆斯級驅逐艦的主體構造與班漢級驅逐艦類似,但在其基礎上改進了艦體流線結構和武器布局,使其在2具西屋電氣蒸汽渦輪機的推進下最高能夠達到37節航速。該級驅逐艦早期搭載有5座單裝5英寸38倍徑主砲、2座四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和4座.50機槍,但其中一座主砲隨後因穩心過高問題而被拆除,隨著戰事進展,辛姆斯級的防空火力和反潛裝備也得到過加強。此外,該級驅逐艦還搭載有多種當時較為先進的技術,使其在續航、火砲準度等方面相較於過往船型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

服役歷史

編輯

美國正式參戰前,奧拜恩號於美國東岸執行任務。[4]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41年秋,奧拜恩號在干船塢完成維修與調試後,於1942年1月15日隨愛達荷號戰艦馬斯廷號驅逐艦離開維吉尼亞州諾福克,繼而駛向太平洋。在兩艘驅逐艦的護衛下,愛達荷號於1月20日通過巴拿馬運河,並於31日抵達舊金山[4]

2月4日,奧拜恩號護送船隊啟程前往西太平洋,但途中與格斯號驅逐艦英語USS Case (DD-370)發生碰撞,致使左舷受損並不得不返航。於馬雷島海軍造船廠英語Mare Island Naval Shipyard完成維修後,她於2月20日再次啟航前往珍珠港。3月5日,奧拜恩號成為第4驅逐艦中隊旗艦。在結束位於珍珠港和夏威夷的巡邏任務後,奧拜恩號於3月下旬前往中途島,協助水上飛機母艦柯蒂斯號英語USS Curtiss (AV-4)疏散平民,隨後兩艦編隊於4月3日抵達珍珠港,在那裡,奧拜恩號替換並加裝了更為先進的防空砲。在將士兵運抵位於巴美拉環礁的海軍航空站後,她於4月18日帶領驅逐艦傅拉瑟號英語USS Flusser (DD-368)麥霍號英語USS Mugford (DD-389)啟航,護送聖地牙哥和舊金山的運輸船隊前往美屬薩摩亞,並於4月28日抵達帕果帕果。之後的一段時間裡,奧拜恩號停留在當地,為周圍海域船隻提供護航。[4]

5月26日,奧拜恩號前往自由法國領土瓦利斯島,協助盟軍鞏固對於該地的控制。6月19日,她護送輔助艦南河三號英語USS Procyon (AKA-2)返回珍珠港,並隨後加入港口防衛艦隊,執行護航、巡邏和飛機警戒任務。8月17日,她加入第17特遣艦隊英語Task Force 17,前往南太平洋鞏固防禦體系,期間,她為油輪瓜達魯佩號英語USS Guadalupe (AO-32)提供掩護。[4]

沉沒

編輯
 
伊-19號發射的魚雷擊中奧拜恩號,背景中的濃煙為胡蜂號大火所致。

1942年9月15日,由第17和第18特遣艦隊組成的聯合特遣隊在護送一支運兵船隊前往瓜達康納爾島途中,遭到日本潛艦伊-19號的襲擊。其發射的六枚氧氣魚雷中的四枚直接命中胡蜂號航空母艦,致使其油庫爆炸並引發大火,剩餘的兩枚則繼續向約十公里外的第17特遣艦隊潛行。[4]

14時52分,在看到胡蜂號升起的濃煙後,奧拜恩號與大黃蜂號航空母艦反潛作戰艦隊的其他驅逐艦一起迅速進入戰鬥狀態。大約2分鐘後,在加速右轉時,艦上瞭望員在左舷橫梁前兩點鐘方向約1,000碼(910公尺)處發現一枚魚雷。這枚魚雷隨後從船尾後方錯過,但當船員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它上面時,另一枚魚雷擊中左舷船首。[4]

這次爆炸並沒有對船體造成明顯的破壞,但它卻對整體框架施加了極其巨大的應力。爆炸發生後,奧拜恩號能夠依靠自身動力前行,並於9月16日成功抵達聖靈島,在那裡,她接受了柯蒂斯號的臨時維修。9月21日,她再次啟程,前往新喀里多尼亞努美阿,由阿爾貢號維修船英語USS Argonne (AS-10)進行進一步修理。10月10日,她啟程返回舊金山灣。奧拜恩號於13日抵達斐濟蘇瓦,然後於16日再次出發。此後不久,艦上滲水速度突然持續加快,18日,進水情況已十分嚴重,需前往最近的錨地進行搶修。此時,艦長下令拋棄艦上重物以維持浮力並準備棄船,但仍希望該艦能夠堅持到達帕果帕果。然而,次日清晨六時許,艦船底部突然裂開,前後兩部分逐漸分離。06時30分,除了少數打撈人員外,所有船員棄船,半小時後,所有人員撤離。八時許,奧拜恩號於遭到雷擊處近3,000海里(5,600公里)外沉沒,無人員傷亡。[4][6]

根據艦艇損失報告的分析,奧拜恩號沉沒的原因之一為維修不當。維修部門在工作時僅替換了約五分之二的船體表面損壞部件,並忽略了底部鍍層的變形;縱向支撐結構的設計也不合理,使船體出現重心偏離中軸線的情況;完成更換的部件沒有有效連接船體未損壞部分,且較原位置橫向偏離。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應力過度集中,超過替換部件材料的許用範圍,最終失效。奧拜恩號是美國海軍歷史上第一艘因非致命船體部分遭受重創,最終舯部斷裂而沉沒的作戰艦艇,她的案例也促使之後的受損船隻在轉移前接受更為嚴謹的適航檢測。美國太平洋艦隊在此次沉沒事件後增加了浮動干船塢的部署數量,使得艦隊在各基地之間的航行安全有了進一步的維修保障。[7]

榮譽

編輯

奧拜恩號在二戰期間獲得了一顆戰鬥之星[4]

戰役或行動[8] 日期(包含期間各任務段)[8]
瓜達康納爾島攻防戰 1942年10月19日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The 1,570-ton Sims clas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3-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英語). 
  2. ^ 2.0 2.1 Friedman, Norman. US Destroyer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Revised Edition.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4. ISBN 1-55750-442-3 (英語). 
  3. ^ Bureau of Ships Collection. 19-N-22178 USS O'Brien (DD-415).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2-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英語). NAMED FOR CAPTAIN JEREMIAN O'BERIEN. U.S.N. AND HIS FOUR BROTHERS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美國海軍軍艦辭典. DD-415. DANFS Online. [2022-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9) (英語). 
  5. ^ National Archives. 19-N-21883 USS O'Brien (DD-415).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2022-0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9) (英語). Under construction at the Boston Navy Yard, note that she is being built in drydock 
  6. ^ Researcher@Large - DD-415 O'Brien repair in forward area. www.researcheratlarge.com. [2022-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9) (英語). 
  7. ^ Preliminary Design Section. U.S.S. O'Brien (DD415) Torpedo Damage and Loss. Nav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U. S. Hydrographic Office. 1943-06-24 [2022-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5) (英語). 
  8. ^ 8.0 8.1 USS O'Berien (DD-415) service stars. Destroyer History Foundation. [202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4) (英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