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丁
威丁(Wedding)又譯韋丁,是德國首都柏林米特區西北部的一個分區,2001年以前是單獨的區,此後與米特區和蒂爾加滕合併成立新的米特區;同時,原威丁區以賴尼肯多夫大街為界,分為2個分區,西半部為威丁分區,東半部稱為格孫德布倫嫩(Gesundbrunnen)分區。
18世紀,格森布魯能開闢為礦泉療養地,威丁因而由鄉村演變為娛樂區,賭博和娼妓進入。19世紀末,大批農民進城,將威丁變為工人階級居住區,工人們住在擁擠狹窄的住宅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威丁被稱為「紅色威丁」,以好鬥的工人階級(多數是共產黨)著稱;1929年5月1日的暴力抗議活動在此發生。由於威丁工人的政治活動,1930年代成為納粹政府的攻擊目標。
二戰後,威丁和賴尼肯多夫成為法國占領區。貝爾瑙大街北側和南北兩側的人行道都為法國占領區,而南側建築物為蘇聯占領區。1961年修築柏林圍牆時,許多住在這些樓房的住戶在被疏散之前從窗戶跳到下面的人行道(窗戶後來用磚砌死)。
威丁是在柏林圍牆下面開挖的第一條難民隧道的西部終點。從蘇聯占領區Schönholzer大街廢棄工廠的地下室開始。
今天,威丁是柏林的貧窮區域之一,失業率高達26%,17%的人口依靠社會福利為生,27%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外國人占人口的30%[2]。在這裡隨處可見土耳其語或阿拉伯語的雙語招牌。威丁沒有經歷柏林的繁榮和中產階級化。貧窮伴隨低租金,像許多大城市廉價地區,它擁有一個充滿活力的藝術家社區。
威丁的建築是歐洲戰後現代建築的遺產。一些建築經過戰爭和舊城改建仍倖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