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計時法是一種在部分地區高等院校常用的時間標記方法。使用學術計時法時,上課時間比時間表中給出的時間遲15分鐘。

定義與描述  編輯

一個「學術刻」指的是課程表上給出的上課時刻與實際課程開始時刻中的一刻鐘時間。舉例說來,如果一門課程於9 時c.t. (拉丁語:cum tempore,「有延遲時間」)開始,那麼實際上上課時間是九時十五分。如果一門課程就應當是九時整開始,那麼課程表會給出9時s.t. (拉丁語:sine tempore,「無延遲時間」)。如果在某一大學統一使用某一計時方法,「c.t.」和「s.t.」也時常省略。[1]

學術計時法在瑞士斯堪地那維亞地區較為常見,而在其他大部分國家則通常按照課程表準時上課。奧地利曾經通行學術計時法,現在也較為少見。在德國,有部分大學使用學術計時法。

起源 編輯

有數世紀的時間,大學的上課地點是零散分布在大學城各個方位的教授私人住所。當時,主要的計時工具是教堂塔鍾,後來又利用壁鐘的整點報時。在整點時分,鐘錶鳴響,此時學生還需要時間前往教授的上課地點。

在某些課程中,教授在介紹新知識前還會進行上節課知識的複習。對之前課程內容掌握較好的學生就不必參加複習,可以稍晚時到。

例子 編輯

  • 9 時 sine tempore(縮寫:9時 s.t.):意為「無延遲時間」,九時整;
  • 9 時 cum tempore (縮寫:9時 c.t.):意為「有延遲時間」,九時十五分;
  • 9 時 magno cum tempore (縮寫:9時 m.c.t.):意為「有大量延遲時間」,九時三十分;
  • 9 時 maximo cum tempore (縮寫:9時 mm. c. t.):意為「有最大化延遲時間」,九時四十五分。[2]

最後兩種計時法於現代較為罕見。

定義拓展  編輯

在許多使用學術計時法的大學,課程也會比時間表中給出時間早15分鐘結束。如果在課程表中給出的上課時間為兩個小時,按這樣的計時法,實際上課時間是90分鐘,在課前和課後都有15分鐘的休息時間。[3]

在有一些大學,常見的是在90分鐘的課程期間安排一個15分鐘的休息,但又不延遲下課時間,這取決於教師的自由裁量。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 t. und s. t.. Universität Hohenheim. [2016-04-2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2. ^ Wichtige Begriffe während des Studiums. Studieren A–Z, oder: „Wer ist eigentlich dieser N.N.?“. Technische Hochschule Brandenburg. [2016-04-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8. 
  3. ^ die Gepflogenheit: das akademische Viertel. arte. [2016-06-2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档副本.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