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教育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3月14日) |
美育(英語:Aesthetic education),又名審美教育、美感教育,存在於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現象中。而美育作為一個學術概念被明確地提出,源起於啟蒙時代末期德國哲人、詩人、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一般認為,第一本美育著作是席勒1793-1794年寫作的《論人類的審美教育書簡》[1]。
近代以來,美育成為美學、教育學、心理學、人類學的交叉領域,在德國、美國、英國、中國、日本等國家受到重視。 區別於面向少數人的專業藝術教育,審美教育更加側重其公共性、人文性,其途徑包括但不限於美術、音樂、文學、戲劇、舞蹈、建築環境等藝術形式。[2]
重要的國際美育學者包括席勒、赫伯特里德、約翰·杜威、小國原芳、斯皮瓦克等。
近現代重要的漢語美育學者包括王國維、蔡元培、梁啓超、魯迅、朱光潛、豐子愷等,當代的美育學者有曾繁仁、杜衛、滕守堯、趙伶俐、陳怡倩等。
參考文獻
編輯- ^ <Über die ästhetische Erziehung des Menschen>
- ^ 美育學概論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535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