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城牆為舊富陽縣城城牆,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現僅存原東南角殘長約70米的牆段,現存牆段依鸛山山腳而築,高4.70米-6米,以青石並列錯縫砌築,其下沿江建有古驛道[1]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富陽縣誌》城池圖。
富陽古城牆

東城牆,2015年5月
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富陽區富春街道鸛山社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清
編號5-增補-107
認定時間2019年3月

富陽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縣,屬會稽郡。歷史上建有城址多處,包括漢故城(位於明清縣城西北隅)、三國吳東安郡城(位於明清縣城北十八里,周七百六十步)、唐故城(距明清城址二百七十步,周六百步)、五代故城(位於明清縣城東南,周十二里)和元故城(周三里)等,均已湮沒[2]

現城址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所築,東跨鸛山,西臨莧浦江(西門外跨河建有恩波橋),南俯富春江,北至後河。城牆東西寬,南北狹,城周一千丈余(六里,約3200米餘),厚一丈八尺(二尋,約5.1米),高一丈四尺(約4.5米),設有陸門八座,水門兩座,八座陸門分別為最初開設的東門昇平門、西門康阜門、南門萃和門、北門達順門(以上建城樓俱三間)和三座便於出入汲水的小門(小北門、上水門和下水門),以及隆慶五年(1571)在縣學前增闢的文明門(上建石亭),兩座水門位於城之西北,此外在城東南設有水閘([3]。護城河宋代時東至鸛山,西至莧浦江,南則以富春江為天險,不設城壕,至明清時除北門一帶外已大部分湮塞[4]

原縣城內以連通西門和縣署的大街為主要街道[5](今富春街,原寬4米、長0.5公里),原以青石板、鵝毛石鋪設,1949年後經歷多次拓寬和路面改建,城內的里弄也多在1996年的舊城改造中消失[6]。原主要的建築有縣署(位於南門直衖與大街交會處,正對南門,其址今為富陽區政府)、學宮(富陽縣學文廟,正對文明門,今尚存泮池,位於富春路實驗小學內[7])、城隍廟(位於縣署東南側)、永寧寺(俗稱大寺)和淨覺院(俗稱小寺)等,此外在鸛山上建有文昌閣、春江第一樓等,今除文廟泮池均已不存。

圖集

編輯
東南角城牆轉折處
原西門外的恩波橋及莧浦江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喻國斌. 《古城墙和古城河》. 富陽日報. [2016-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5). 
  2. ^ 清·汪文炳修,蔣敬時、何鎔纂,《光緒富陽縣誌·卷九·地理上·城池》:富陽城自累朝以來,改築不止一處,今城為明嘉靖縣令桂軏所築也。……漢古城(一統志)富陽縣治在今縣治西北隅,漢置。東安郡城(三國吳志)東安郡城在縣北十八里,吳黃武五年置,周七百六十步,郡守全琮築,七年復廢。唐古城(浙江通志)引名勝志,富陽縣古城,唐咸通十年縣令趙訥築,去今城二百七十步,城周六百步,高一丈,濠闊一丈五尺。五代古城(咸淳臨安志)五代時城在縣東南,吳越錢氏以地逼江,乃壘磚礫為之,城周十二里,高二丈一尺,闊二丈。榮國寺古城(宣德舊志)古城在榮國寺西北隅,即今永寧寺是也,元至正十六年行省參政楊完者重築,周三里,元末燬於兵。
  3. ^ 《光緒富陽縣誌·卷九·地理上·城池》:今城(錢令舊志)在古城東南,廣六里,延袤一千丈有奇,厚二尋,高一丈四尺,內外俱甃以石,雉堞一千二百堵,沿城內外俱有馬路。城門譙樓四,各三間,為門者四,東曰昇平、南曰萃和、西曰康阜,北曰達順,又辟三小門以便出入供汲水,並開水門以疏奔湍。城為故明嘉靖三十五年知縣桂軏所築,東跨鸛山、西臨莧浦、南俯大江、北帶後河。隆慶五年分守參政李淑於儒學之前辟城門曰文明門,上有石亭。
  4. ^ 《光緒富陽縣誌·卷九·地理上·城池》:縣濠(錢令舊志)東至觀山,西至莧浦,東南恃長江以為險,斗門二,宣和四年縣令吳紡開,今湮塞,尚存縣後一帶。
  5. ^ 《光緒富陽縣誌·卷九·地理上·城池》:按富陽城南臨大江,東傍觀山,又瀕大江,西濱莧浦,北枕猴嶺,故南門阻水不可行,北門荒僻少人行,行人來往俱走東西二門。
  6. ^ 陳凌. 《那些记录了时代的路名》. 富陽日報.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30). 
  7. ^ 《池塘里面有个故乡》. 富陽日報.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