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湖
希望湖("Lacus Spei",拉丁文意為「希望之湖」)是位於月球正面東北側的一座小月海,大小約80×50公里,較相鄰月湖表面更暗[1]。
希望湖 | |
---|---|
坐標 | 43°30′N 65°12′E / 43.5°N 65.2°E |
直徑 | 80 公里 |
命名來源 | 希望湖 |
名稱
編輯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採納了該月湖當前的名稱[2][3],在此之前,它的命名頗為複雜。
它可能是[4][5]1647年約翰·赫維留稱之為 "Lacus Hyperboreus Inferior"[6]和1651年喬瓦尼·里喬利稱為"墨丘利"(Mercurius)的對象,"墨丘利"一名後被移作附近的一座隕石坑名。1834年約翰·海因里希·馮·馬德勒將該月湖當作一座撞擊坑,而以弗里德里希·格奧爾格·威廉·馮·斯特魯維之名命名為"斯特魯維"(Struve)[7][1]。20世紀早期,"朱利葉斯·海因里希·弗朗茨"(Julius Heinrich Franz)又將該名轉用於一座隕石坑,並稱該湖為"斯特魯維海"(Mare Struve)[1]。1935年在瑪莉·阿德拉·布萊格(Blagg)和卡爾·穆勒發表的月表對象目錄中,它被國際天文聯合會列入正式編目,編號第346號,名稱為"斯特魯維"[7];1963年-1966年"D.亞瑟"(D. Arthur )發表的月球撞擊坑目錄中,將"斯特魯維"一名轉用於以前被稱為"奧托·斯特魯維"的遙遠隕石坑[8] [7]。為避免混淆,原月湖區仍被稱作斯特魯維海[7]。1976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再次進行了更名,將原先的"斯特魯維海",重命名為"希望湖"(Lacus Spei)。
位置和附近特徵
編輯希望湖中心的月面坐標為43°30′N 65°12′E / 43.5°N 65.2°E[2],附近還有其它一些月海區,其中:最大的是位於西北80公里的時令湖,最接近希望湖的撞擊坑:北面是以它的曾用名命名的墨丘利環形山、東北為芝諾環形山、西南分別坐落著舒馬赫環形山和穆薩拉環形山,而卡林頓隕石坑則位於它的西側。另外,散布在月湖四周的還有這些隕坑的衛星坑,其中:"芝諾 P"和"芝諾 K"就坐落在它的東沿。這些只是截止2015年月湖附近已命名的撞擊坑。
描述
編輯希望湖形狀不規則的形狀,東北部的向外伸展突出。不像月球上其他大部分的月海區,你可看到,它並非位於撞擊坑中,其發生的原因不清楚[1]。
該月湖表面比所有相鄰的月湖都暗,湖岸和隕石坑均已被熔岩覆蓋,只有東部直徑11公里的衛星坑"芝諾 P"周邊覆蓋了一層較亮的濺射物;月湖北側可看到一些小皺嶺。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Chuck Wood. Hopelessly Ignored. lpod.org. 2010-04-05 [2015-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 ^ 2.0 2.1 Lacus Spei.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10-17 [2015-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5).
- ^ E. Müller & A. Jappel. Transactions of the IAU: volume XVIB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IAU).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7: 350. ISBN 90-277-0836-3. (Excerpt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5. Bibcode:2003mnm..book.....W. ISBN 9780521544146.
- ^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13. Bibcode:2003mnm..book.....W. ISBN 9780521544146.
- ^ Hevelius J. 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 Hünefeld. Gedani. 1647: 226–227, 232 [2016-04-21]. doi:10.3931/e-rara-2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30).(Hyperboreus Lacus Inferior — у names on the list с. 23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7.0 7.1 7.2 7.3 Blagg M. A., Muller K., Wesley W. H., Saunder S. A., Franz J. H. G., IAU. Named Lunar Formations. London: P. Lund, Humphries & Co. Ltd. 1935: 14, 72. Bibcode:1935nlf..book.....B.(витяги, archive)
- ^ J. C. Pecker. Transactions of the IAU: volume XIIB (Proceedings of the 16th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IAU). Academic Press. 1966: 202–205. (витяги, archive).
- ^ According to the laser altimeter on the satellit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JMAR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