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政治體
帝國政治體,或譯帝國階層(拉丁語:Status Imperii;德語單數:Reichsstand;德語複數:Reichsstände;英語:Imperial State/Imperial Estate),是指在神聖羅馬帝國議會(Reichstag)擁有席位和投票權的政治實體,這些政治實體共同組成了神聖羅馬帝國。少數帝國官員有席位但無投票權,就其本身而言算不上「帝國政治體」。[1]
與領地的關係
編輯帝國政治體最初與某一塊特定的領地而非個人掛鉤。因此: 1.當多個個體共同統治某塊政治體的不同部分時,投票權共享; 2.相反,擁有多個與政治體,就有多個投票權。 1653年以來,皇帝原則上不能接納無領地的個人成為「帝國政治體」,即所謂的「Reichsständische Personalisten」(帝國政治個體)。但也有例外。
保留條件
編輯當以下情況發生時,可能喪失「帝國政治體」地位: 1.遭到皇帝或議會下達的帝國禁令,最著名的例子是三十年戰爭時期萊茵帕拉丁選侯腓特烈五世 (普法爾茨)因為指揮波西米亞起義而受罰; 2.割讓給外國(除非另有條款聲明保留); 3.被吞併,即成為另一個政治體的附庸(但並非必然如此); 4.被另一個家族繼承(1648年後)。
特權
編輯「帝國政治體」的特權有: 1.在帝國議會投票,投票可以是個體票,也可以是集體票; 2.凌駕於帝國臣民之上; 3.家族事務的自治; 4.與外國人以及其他帝國政治體結盟; 5.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