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臭肚魚
帶臭肚魚(學名:Siganus virgatus),又稱藍帶臭肚魚,為條鰭魚綱鱸形目刺尾鯛亞目臭肚魚科臭肚魚屬的魚類,俗名藍帶臭肚魚、臭肚魚、象魚,於1835年首次被法國動物學家 Achille Valenciennes正式描述為Amphacanthus virgatus,其模式產地為爪哇。[2]
帶臭肚魚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地位未定 incertae sedis |
科: | 臭肚魚科 Siganidae |
屬: | 臭肚魚屬 Siganus |
種: | 帶臭肚魚 S. virgatus
|
二名法 | |
Siganus virgatus Cuvier et Valenciennes, 1835[2]
| |
異名 | |
|
分布
編輯藍代臭肚魚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安達曼海、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越南、中國沿海、印尼、新幾內亞、澳洲北部、密克羅尼西亞、帛琉、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等海域。
分度
編輯水深5至20公尺。
特徵
編輯本魚體呈橢圓形且側扁,其深度為其標準長度的1.8至2.3倍,頭部背部輪廓凸出,前鼻孔凸緣較高,略高並指向後方[3]。尾鰭末端略凹入,幾乎呈截形。魚體上半部、背鰭及尾鰭呈亮黃色,下半部則呈白色。而其明顯特徵則是頭部及鰓蓋後方的2條平行黑褐色斜帶,其中一條從喉部通過眼部,另一條則起自魚鰓蓋和胸鰭基部之間而自背部延伸,但未到達背鰭。背鰭硬棘13枚、軟條10枚;臀鰭硬棘7枚、軟條9枚。體長可達30公分。另外各鰭鰭棘上有毒腺,被刺到會引起劇痛,須小心。
生態
編輯藍帶臭肚魚屬於近岸小型魚類,大型幼魚和成魚成對出現在珊瑚礁和河口的斜坡上。幼魚棲息在紅樹林中,以小群的形式遷移到珊瑚礁,受到珊瑚礁的保護[4],能忍受混濁的水質,主要以附生在礁石的藻類和底棲生物為食。
-
身體上半部有斑點和條紋,背後半部基部呈黃色
-
全身有條紋,後部無黃斑
經濟利用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arpenter, K.E.; Borsa, P.; Obota, C.; Smith-Vaniz, W.F. Siganus virg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117007442A117008803 [20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117007442A117008803.en .
- ^ 2.0 2.1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带蓝子鱼.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D.J. Woodland. Siganidae. Carpenter, K.E.; Niem, V.H. (編). FAO species identification guide for fishery purposes. The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ume 6. Bony fishes part 4 (Labridae to Latimeriidae), estuarine crocodiles, sea turtles, sea snakes and marine mammal (PDF). FAO Rome. 2001: 3647 [2024-04-19]. ISBN 92-5-104587-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0-03).
- ^ Kuiter, R.H.; T. Tonozuka. Pictorial guide to Indonesian reef fishes. Part 3. Jawfishes - Sunfishes, Opistognathidae - Molidae. Zoonetics, Australia. 2001: 623–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