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之戰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战役

平壤之戰中日甲午戰爭中的一場戰役。1894年9月初,軍開始向平壤推進,參戰部隊共20000餘人,軍防禦部隊為15000餘人。日軍至9月15日完成部署,隨即展開進攻,經過一整日激戰,日軍元山、朔寧兩支隊於9月16日上午八時三十分攻下平壤北邊的戰略要地牡丹台。清軍駐守平壤的總兵力,計步、馬、炮約15000人,平壤城中貯存足夠全軍一個月食用的軍糧,而日軍因種種原因而糧食嚴重不足,當夜平壤下雨,日軍冒雨露宿,處境較為困難。若清軍多堅守一日,日軍便會因斷糧而撤軍。但葉志超畏敵怯戰,棄城逃走。清軍撤退途中遭到日軍伏擊,死傷慘重。[1]而日軍奪得平壤城,獲得城中所有戰略物資和糧食。

平壤之戰
甲午戰爭的一部分

水野年方
地點
結果 大日本帝國陸軍勝利
參戰方
 大日本帝國  清朝
指揮官與領導者
野津道貫
桂太郎
清朝 葉志超
清朝 左寶貴 
兵力
20,000 13,000 – 15,000
傷亡與損失
死者102人、負傷者433人、行方不明者33人 死者約2,000人、負傷者約4,000人

日軍在平壤所繳獲的戰利品有:

各類大小口徑炮35門,步騎連發槍550支,後膛單發槍及其他槍610支,炮彈792發,子彈56萬發,行軍帳篷1092頂,軍用鍋354口,各種粗細雜糧4700石,大車156輛,乘馬及馱馬250匹,金磚43公斤,金錠540公斤,以及火藥、信管、紙幣和其他物資無數。

9月15日平壤之戰與9月17日的黃海海戰一起,成為中日甲午戰爭的轉折點,自此以後,日軍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並開始在中國境內迅速推進。

平壤之戰中,山東費城傑出將領左寶貴面對友軍潰逃、敵軍壓境的境況,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國。皇帝由此,贈太子少保銜,予諡忠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从叶志超甲午战争败绩反思清军用人制度--军事--人民网. military.people.com.cn. [2022-1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