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堂青島中國銀行宿舍
36°03′45″N 120°19′38″E / 36.06250°N 120.32722°E
中國銀行廣廈堂宿舍舊址 | |
---|---|
廣廈堂院門,2019年12月 | |
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青島市市南區大學路14號、14號甲 |
時代 | 1932年 |
編號 | 第二批,序號5 |
認定時間 | 2013年3月1日 |
廣廈堂青島中國銀行宿舍,又稱青島中國銀行行員宿舍,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大學路14號(含大學路14號甲),最初為中國銀行青島分行行員宿舍,建於1932-1933年,建築師陸謙受、吳景奇設計,現為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1930年代初,青島人口增長,住房緊張,面向社會中下層的里院式住宅居住密度高,衛生條件差,而獨棟住宅租金昂貴,中產階級難以承擔。據青島中國銀行1930年致上海總管理處信函記載,多數行員家庭僅有一間住宅,「妻兒老小,寢饋便溺,均在其中」,加之青島物價上漲,生活成本上升,行員「志氣消磨,精神頹喪」,難免影響工作狀態。中國銀行青島分行遂提出參考上海「中行別業」與天津「津中里」兩處中國銀行行員宿舍的經驗,建設青島分行行員宿舍。[1]
1931年7月,中國銀行青島分行獲得大學路與黃縣路之間四塊官地的所有權。1932年4月,青島分行函請時任中國銀行建築課課長陸謙受赴青島著手設計行員宿舍。設計方案由陸謙受、吳景奇於約1932年上半年共同完成,建築師徐垚任駐青項目負責人。同年6月,工程開始招標,7家上海建築公司與3家青島營造廠參與投標,最終由出價最低的青島新慎記營造廠得標。1933年8月,住宅工程完工。俱樂部工程稍後開工,同年年底完成。1933年底,銀行行員遷入新居。[1]
宿舍建築群取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之句命名為「廣廈堂青島中國銀行宿舍」。名稱11字,11座主要建築各取一字作為樓名。宿舍連同家具免費提供給行員使用,行員僅需繳納低廉的保養費用以備房屋修繕之用。啟用之初,宿舍尚有不少空置住房,一棟住宅樓還被指定為單身宿舍。至1936年,宿舍即已住滿。[1]
1938年1月10日,日軍第二次占領青島,立即占領廣廈堂宿舍大院,勒令所有住戶兩小時內搬離,當時留守的行員及家眷被迫散居他處[2]。宿舍大院改為日軍福永部隊駐地,同年11月遷出,改為日本軍官家屬樓[3]。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中國銀行職員蔣映秋攜家人先行住進廣廈堂經理樓。同年10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六師登陸青島,美軍軍官及家屬入住廣廈堂除經理樓外的其他樓院。青島分行新任經理孔士諤到任後與美軍交涉,將廣廈堂收回,復為行員宿舍[2][3]。
宿舍建築群現為民居。2006年5月20日,該建築群列入第二批青島市歷史優秀建築[4]。2013年3月1日,列入第二批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5]。
建築特色
編輯廣廈堂建築群坐落於大學路、黃縣路之間一塊狹長的基地上,基地長約154米,寬約49米,面積約8324平方米,沿東南-西北方向展開,地勢由東南向西北緩慢抬升。建築群以花崗岩石砌圍牆與街道相隔,院門與經理住宅院門均開在大學路,另在黃縣路一側設有獨立入口。建築群由經理住宅、副理住宅、襄理住宅、俱樂部、7座行員住宅及僕役宿舍等附屬建築組成,並在不規則的基地上劃分為外院、內院和一側的經理院。自內院主任住宅至外院大學路院門為一條筆直的中軸線,經理院與其單獨的院門為另一條平行的軸線[2],俱樂部與副理、襄理住宅的布局則遵循另一條垂直的中軸線。建築群使用清水紅磚作為主要外牆材料,搭配以黃色拉毛粉刷與花崗岩天然石材。[1][6]
不同於歐洲集合式住宅將主立面和主入口布置在臨街一側,廣廈堂建築群遵循中國人的傳統居住習慣,院內所有建築的正立面、主要房間及主入口均朝向院落,使院落成為集體生活的中心,但也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部分房屋的朝向。建築師在庭院內組織了一系列大小各異、比例適當、節奏和諧的花園與園林院落景觀,將建築與庭院和諧地融為一體[1]。整座建築群是1930年代高檔住宅群的一個標本[6]。
外院
編輯外院靠近大學路一側,包含俱樂部、副理住宅、襄理住宅三座建築。
自大學路院門進入院內,西側即為俱樂部。俱樂部建築面積856平方米[2][6],樓高二層,坡屋頂。清水紅磚外牆,局部為水泥抹面,花崗岩鑲嵌窗框。主立面採用對稱構圖,縱向劃分為三段,中段凸出,兩端伸出單層的兩翼。主入口位於中央,前設平台與五級踏步,鑲嵌寬石門框,兩側門框上設壁燈。入口上方為三聯細長窗,其上方牆面鑲嵌三塊花崗岩石板,刻有「廣廈堂」三字。入口與長窗兩側開圓窗。檐口以上起女兒牆遮擋屋頂。自主入口進入樓內為門廳,門廳後為大禮堂和兩個側廳,大禮堂面積130平方米,設舞台,兩側與側廳間以活動木隔牆分隔,必要時可移除。入口門廳兩側為主樓梯,通往二層的圖書室、閱覽室、撞球室、理髮室及北翼的三間客房[1]。俱樂部原有一個透明玻璃穹頂,1958年毀於火災。俱樂部樓現已改為住宅樓[6]。
俱樂部對面,外院東側為對面而立、設計相同的兩座住宅,南側為副理住宅,北側為襄理住宅[2]。兩座住宅建築面積349.4平方米[2],體量方正,樓高二層,四坡屋頂。面向院落的正立面工整對稱,背向院落一面則較為隨意。立面以清水紅磚牆與黃色粉刷水泥抹面橫向交錯,紅磚牆採用在青島不常見的磚位錯動手法,增加立面的層次感與光影效果。主入口位於正立面中央,平面以垂直於入口的走廊劃分,一層設餐廳、會客廳,二層為浴室和臥室,樓梯設於中央走廊中,後側設傭人進出廚房的次入口。[1]
俱樂部南翼與副理住宅之間以面向街道的院門連接,北翼與襄理住宅之間也以一座三聯門廊連接,作為外院與內院的邊界。副理住宅與襄理住宅之間也設有8座拱門構成的連廊(大部分現已不存),作為外院與經理院的邊界。三座建築與連廊、院門合圍成一處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T」字形小廣場,廣場內副理、襄理住宅之間設方形噴水池,噴水池四周設花壇[1][2](噴水池、花壇現已不存)。
經理院
編輯經理院(大學路14號甲)位於外院東側,占地面積約1835平方米[6],有單獨院門通往大學路,院內包含經理住宅、花房與車庫。
經理住宅位於院落中央,建築面積498平方米[2][6],其平面結構與立面設計與副理、襄理住宅相似,但體量較大[1]。車庫和花房位於沿街處,住宅後側為後花園[2](原設計為網球場[1])。
內院
編輯內院包含7座行員住宅與僕役宿舍等附屬建築。
內院平面為長方形,環繞著7座設計完全相同的行員住宅。院落順應原有的坡地地勢,分為自東南向西北依次升高的四個台地,以花崗岩石階相連,前三級台地上6座行員住宅兩兩相對,最高級台地上為面向東南方大學路院門的主任住宅。院落步道沿建築鋪設,中央設矮牆石台合圍的花園及路燈、旗杆[1][2][6](路燈、旗杆現已不存)。
行員住宅為集合式住宅,建築面積612平方米[2][6],樓高三層,四坡屋頂。其外立面為與經理、副理、襄理住宅相似的清水紅磚、黃色粉刷水平交錯劃分,但僅有最上一層的紅磚牆面採用磚位凹凸錯動手法。主入口位於主立面一層中央,凸出於牆面形成構圖重點。朝向院內的主立面開窗較大,朝向院外的立面開窗較小,以向兩側伸展的陽台為主要構圖元素,陽台盡端處理為半圓形。每座住宅樓內設6套公寓,每套公寓包含一大一小兩間臥室與會客室、廚房、浴室、儲藏室各一間。廚房、衛生間朝向院外布置,連接陽台。二、三層的廚房設有通往樓道的獨立入口,供傭人出入。閣樓原仿照歐洲近代中產階級公寓設計有6間傭人臥室,但因當時中國銀行普通職員薪資無法負擔傭人的僱傭費用,1936年宿舍住滿後閣樓也改造為兩套住宅。[1]
內院北側的尖角處建有一棟僕役宿舍,兩層共12間房間,以外走廊連接。主任住宅北側為兒童樂園,與僕役宿舍以長廊分隔[1]。
相關條目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金山. 《青岛近代建筑 1922-1937》.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6. ISBN 978-7-5608-6665-9.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江祖龍, 大学路14号银行大院, 市南人文歷史研究 (第4期)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人文歷史研究會), 2012-03-15, (第4期)
- ^ 3.0 3.1 張文艷, 探寻大学路银行大院, 市南人文歷史研究 (第23期) (青島市市南區政協人文歷史研究會), 2017-06-15, (第23期)
-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 ^ 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南区第二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青南政发〔2013〕5号).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13-03-01 [2024-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3-02).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青島市文物局 (編). 《今古和声:青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辑录》.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10-3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