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茲·威克斯曼

德裔美国电影配乐作曲家,指挥家

法蘭茲·威克斯曼(Franz Waxman,或者拚為Wachsmann;1906年12月24日—1967年2月24日),德裔美國猶太作曲家電影配樂作曲家,指揮家

他知名的作品是根據比才歌劇《卡門》改編的《卡門幻想曲英語Carmen Fantasie (Waxman)》(1946年),和他為《紅樓金粉》等影片譜寫的配樂(1950年)。他12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提名,2次獲獎(《紅樓金粉》、《郎心如鐵》)。他一生曾為超過150部電影寫過配樂,此外也有一些傳統音樂作品。2005年,《紅樓金粉》配樂被列入《AFI百年百大電影配樂》。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威克斯曼1906年生於柯尼希斯胡特(Königshütte,今波蘭霍茹夫),3歲時被沸水傷及雙眼,對視力造成了永久的傷害。少年時代學習過6年鋼琴,但是不得不尊重父親意願進入一家銀行工作,在那裡做過2年出納。之後他離開銀行,前往德勒斯登,進入音樂院就讀,學習作曲和指揮。然後又到柏林,繼續學習音樂創作,晚間則在一家爵士音樂俱樂部彈鋼琴,以換取學費[1]:35。此時威克斯曼結識了弗里德里希·霍蘭德英語Friedrich Hollaender,後者引介他與大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見面[1]:35

1930年他為德國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的電影《藍天使》(Der blaue Engel)寫音樂配器,從此小有名氣。1933年納粹上台之後,威克斯曼遷移到法國以逃避迫害[1]:35,在巴黎他為弗里茨·朗導演的法語版《利力姆》(Liliom)配樂。1935年他又遷到美國。

在美時期

編輯
配樂工作與洛杉磯音樂節

1935年,導演詹姆斯·惠爾邀請他為《科學怪人的新娘》(Bride of Frankenstein)一片配樂,這是他在美國第一部電影音樂作品,評價十分好,之後威克斯曼獲聘於環球影業音樂部門[1]:36。不過,因為對於作曲本身的興趣大於音樂導演的緣故,1936年他離開環球,成為米高梅的專屬作曲人[2]:96。1940年的《蝴蝶夢》使他聲名大噪,被視為沃氏在此類型(驚悚題材)電影配樂的代表之作[2]:102[3]:59。這也是他與大衛·O·塞爾茲尼克的首次合作,在後者的資助之下,《蝴蝶夢》的配樂得以使用大型管弦樂團,豐富了音樂效果[3]:60[2]:102

1943年,威克斯曼轉往華納,與作曲家史坦納康果爾德共事。這時的作品有《史格芬頓先生》(1944年)、《反攻緬甸英語Objective, Burma!》(1945年)等。在《緬甸》當中,運用了賦格對位的作曲技法,這成為沃氏的標誌[註 1]

1947年組建了「洛杉磯音樂節」(Los Angeles Music Festival),親自擔任音樂總監與指揮[2]:95。他的目標是將美國電影音樂工業的標準「提升至歐洲的文化水平」[1]:36。節慶期間,也會安排當代作曲家如斯特拉文斯基羅饒的作品,後者的小提琴協奏曲便是由沃氏指揮演出[2]:35

戰後

威克斯曼大約在1947年附近離開華納,此後以接案作曲為主[1]:36。在《電話驚魂英語Sorry, Wrong Number》(1948年)當中,使用了古老的帕薩卡利亞舞曲,足見威克斯曼善於將傳統音樂,以及鮮為人知的文化元素使用在配樂上[4]:99[2]:101。1950年的《紅樓金粉》迎回了一座奧斯卡獎。據指出,這部配樂作品受到理察·施特勞斯莎樂美》的影響甚多[4]:101。翌年,再以《郎心如鐵英語A Place in the Sun (1951 film)》連掄奧斯卡獎。在電影配樂的成就登峰造極的此時,威克斯曼漸漸將作曲重心移轉到嚴肅音樂上。弦樂與定音鼓的小交響曲(1955年)、神劇《約書亞》(Joshua,1959年)都在這個時期完成[2]:96。《約書亞》是威克斯曼為紀念亡妻所作,其繁複的格式手法,可說是作曲家在五〇年代的最大特色[1]:37

晚年

編輯

雖然作曲量減少,威克斯曼的晚年名聲仍然穩固[2]:97。除《戰國群雄》的配樂外,也為電視製作寫作,例如CBS的《荒野大鏢客》(1966年)。電影《泰雷津之歌》(The Song of Terezín,1964-5年)的主題,則是以泰雷津集中營的囚童為背景,所寫作的詩作[2]:96。沃氏對猶太議題的關注,固然是出於自己的出身,而這一創作特點在《泰雷津》可說最為顯著[5]。《泰雷津》使用了混聲合唱、童聲合唱與管弦樂團,另置一位女高音獨唱,編制上相當可觀。

1967年2月,威克斯曼因癌症惡化而病逝[2]:97

個人生活

編輯

威克斯曼育有獨子約翰(John),約翰則有一子約許(Josh)、一女愛麗絲(Alyce)。約許則有三名子女:安德魯(Andrew)、克里斯多福(Christopher)、葛雷思(Grace)。

註釋

編輯
  1. ^ 捍衛戰士》(1957年)和《戰國群雄英語Taras Bulba (1962 film)》(1962年)也使用了類似的手法[4]:100

參考資料

編輯
參照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Thomas, Tony. "Franz Waxman." Chap. 4 in Film Score: The Art & Craft of Movie Music. Burbank, CA: Riverwood Press, 199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Palmer, Christopher. "Franz Waxman", Chapter 4 in The Composer in Hollywood. New York, NY: Marion Boyars, 1990.
  3. ^ 3.0 3.1 Sullivan, Jack. Hitchcock's Music Chapter 5, "Rebecca: Music to Raise the Dead."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 4.0 4.1 4.2 Cooke, Mervyn. A History of Film Music. Cambridge,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5. ^ Franz Waxman | Philharmonia Orchestra. [2020-0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