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晳(1694年8月25日—1742年10月26日,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初五日辰時-乾隆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卯時),滿洲鑲藍旗人,清聖祖康熙帝嫡孫,理密親王允礽的第二子,生母為側福晉李佳氏

弘晳
爵位和碩理親王
籍貫右翼近支鑲藍旗第二族
族裔滿族
旗籍滿洲鑲藍旗
府邸理親王府(鄭家莊)
世系清聖祖系;允礽支系
出生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七月初五日辰時
(1694-08-25)1694年8月25日
北京紫禁城
逝世乾隆七年九月二十八日卯時
1742年10月26日(1742歲—10—26)(48歲)
北京
親屬玄燁 (祖父)
仁孝皇后赫舍里氏 (祖母)
允礽 (父)

嫡福晉瓜爾佳氏 (嫡母)
側福晉李佳氏 (母)
胤禛 (叔)

  • 科爾沁烏梁罕濟爾默氏 (妻,噶爾臧之女)
  • 兆氏 (妾,兆慶之女)
  • 強氏 (妾,強世卓之女)
  • 章氏 (妾,章萬鍾之女)
  • 袁氏 (妾,袁西保之女)
  • 張氏 (妾,張洪之女)
  • 王氏 (妾,王廷成之女)

永琛 (子)
永琳 (子)
永玫 (子)
永珣 (子)
永瑾 (子)
永珽 (子)
永玿 (子)
永琚 (子)
永琠 (子)
永瓘 (子)
永珮 (子)
永淮 (子)

永積 (子)

生平

編輯

弘晳出生於康熙三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1694年8月25日),祖父為清聖祖康熙帝,父親為皇太子胤礽,弘晳自幼受祖父康熙帝賞識栽培養育宮中。胤礽後來被廢太子之位。雍正帝登基後,胤礽避諱改名允礽。

雍正元年(1723年),弘晳受封理郡王。雍正二年(1724年)允礽去世,追封理親王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由於弘晳受康熙帝鍾愛,雍正帝遵從遺命,弘晳進封為理親王,且世襲罔替

雍正十一年(1733年)七月,弘晳的長女被雍正帝冊封為縣君[1]

弘晳逆案

編輯

乾隆四年(1739年),弘晳引咎至宗人府受審,並試圖駁斥將其入罪的指控和供述。之後,乾隆帝命宗人府革除弘晳的親王爵位。二十九日,宗人府奏曰:「理親王弘晳因罪革退,其王爵請令何人承襲」。乾隆帝命由弘晳的幼弟弘㬙遞降繼承允礽之位,封為理郡王。

不久又將時年四十六歲的弘晳改名為「四十六」(滿語ᠰᡟᡧᡳᠯᡳᠣ穆麟德轉寫syšilio)。

乾隆七年(1742年)九月二十八日卯時,弘晳卒,年四十九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令在玉牒內恢復允禩允禟、弘晳三人的原名,和三人的子孫一併收入皇室玉牒,恢復其宗室和原名,但三人的原王爵皆不恢復。[2]

封和碩理親王弘晳冊文

編輯

奉天承運雍正皇帝制曰:寶玉攸頒,式衍銀潢之慶;介圭申鍚,宜昭金冊之榮。擴茂典以推恩,崇班特晉;篤宗支而展愛,顯秩加隆。誔賁新綸,聿彰成憲。咨爾弘晳,乃皇考聖祖仁皇帝之孫,朕之姪也,賦性樸實,持躬謹恪,礿膺爵命,循矩度而無愆;早列藩封,服訓言而自勵。克副優隆之德意,宜敷渙汗之恩施,爰沛寵光,用昭嘉獎。授以冊寶,封爾為和碩理親王,世襲罔替。於戲!敬修乃德,務樂善以希賢,淑慎爾儀,尚持盈而知戒。勗成今器,祇荷嶶章,期渥澤之欽承,迓鴻庥於有永。欽哉!

家庭及關連[3]

編輯

兄弟

編輯
  • 弘晳排行第二,有一兄十弟:
    • 弘晉(1696年-1717年),以輔國公品級殯葬。其子奉恩輔國公永璥,善書畫。
    • 弘曣(1712年-1750年),雍正六年三月,封奉恩輔國公。
    • 弘晀(1714年-1774年),雍正十二年,封奉恩輔國公。乾隆元年遣居泰陵,三十四年革退公爵。
    • 弘暚(1716年-1783年),乾隆元年授官三等侍衛,十年因病解退。
    • 弘㬙(1719年-1780年),乾隆元年封奉恩輔國公,四年襲多羅理郡王,正藍旗滿洲都統,諡恪。
    • 弘昞(1720年-1763年),閑散。
    • 弘晥(1724年-1775年),乾隆三年封奉恩輔國公,鑲黃旗蒙古副都統。
  • 妹:
    • 郡主(1697年-1735年),康熙五十九年嫁土默特部多羅達爾漢貝勒阿喇布坦。
    • 和碩淑慎公主(1708年-1784年),雍正四年封和碩公主,嫁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觀音保
    • 縣主(1715年-1762年),雍正七年嫁敖漢部台吉策旺多爾濟。
    • 郡主(1717年-1776年),雍正十年嫁喀喇沁部一等台吉塔布囊喀英阿。

妻室

編輯
  • 嫡妻:科爾沁部烏梁罕濟爾默氏,噶爾臧和其姑姑和碩端靜公主之女。
  • 妾:兆氏,兆慶之女。
  • 妾:強氏,強世卓之女。
  • 妾:章氏,道員章萬鍾之女。
  • 妾:袁氏,袁西保之女。
  • 妾:張氏,張洪之女。
  • 妾:王氏,王廷成之女。

子女

編輯
  • 長子:永琛(1712年-1766年),嫡母烏梁罕濟爾默氏出,官至二等侍衛。嫡妻納喇氏,護軍參領察達哈之女。
  • 次子:永琳(1714年-1739年),嫡母烏梁罕濟爾默氏出,閑散。嫡妻扎魯特氏,驍騎校六十一之女。
  • 三子:永玫(1714年-1788年),庶母兆氏出,閑散。嫡妻扎庫塔氏,尚書關紫之女。
  • 四子:永珣(1714年-1756年),庶母強氏出,官至三等侍衛。嫡妻瑪喇氏,新藻之女;繼妻那察氏,主事瑪興阿之女。
  • 五子:永瑾(1717年-1777年),庶母張氏出,閑散。嫡妻棟鄂氏,護軍參領巴克三之女。
  • 六子,未命名(1718年-1719年),庶母強氏出,早卒。
  • 七子:永珽(1719年-1751年),庶母張氏出,閑散。嫡妻錢佳氏,佐領特克山之女。
  • 八子:永玿(1720年-1762年),庶母兆氏出,閑散。嫡妻顏扎氏,留保柱之女。
  • 九子:永琚(1720年-1765年),庶母強氏出,閑散。嫡妻棟鄂氏,筆帖式富瑤之女。
  • 十子:永琠(1721年-1772年),庶母強氏出,閑散。嫡妻章佳氏,一等侍衛西蘭泰之女。
  • 十一子,未命名(1723年-1723年),庶母張氏出,早卒。
  • 十二子:永瓘(1724年-1800年),庶母張氏出,閑散。嫡妻郭絡羅氏,典簿岱經之女。
  • 十三子:永珮(1726年-1763年),庶母張氏出,閑散。嫡妻劉佳氏,員外郎蒼格之女。
  • 十四子:永淮(1728年-1793年),庶母兆氏出,官至護軍參領。
  • 十五子,未命名(1730年-1732年),庶母張氏出,早卒。
  • 十六子,未命名(1730年-1732年),庶母袁氏出,早卒。
  • 十七子:永積(1734年-1754年),庶母強氏出,閑散。嫡妻叩德氏,三等侍衛福良之女。
  • 十八子,未命名(1739年-1742年),庶母張氏出,早卒。
  • 長女縣君,庶母強氏出。雍正六年十二月嫁郭羅絡斯公策旺扎卜。
  • 次女,庶母章氏。雍正十年十二月嫁奈曼台吉敦多布。
  • 三女,庶母章氏出。
  • 四女,庶母兆氏出。
  • 十二女郡君,庶母強氏出。
  • 十六女,庶母章氏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世宗憲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三,雍正十一年癸丑秋七月壬辰:「授理親王弘晳女為縣君。」
  2. ^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一千四十八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十三(甲戌)条. "甲戌。上詣大高殿行禮,諭曰:「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險詐,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僅令削除譜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就兩人心術而論,其潛蓄覬覦窺竊之謀,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伊等怨尤誹謗,亦屬情事所有。蓋伊兩人、未嘗無隱然悖逆之心,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是以皇考雖明暴其罪狀,猶為曲示矜全,聖心如日在天,固眾所共仰也。迨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此事,輒愀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將留以有待者。朕即位之初,深有念於孔子三年無改之言,未敢遽易成案。今臨御四十三年矣,近降旨復睿親王封爵,及仍給還功績諸王原封爵號,因念宗藩遠派,既為核實酬庸,而近屬本支,豈宜略而不辦。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 世子孫,亦無敢言者。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還其原爵,仍當復其原名收入玉牒。兩人子孫,亦當一併敘入,並著軍機大臣、會同宗人府,查明應入支派,列譜呈覽。朕此舉、實仰體我皇考當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緒,諒皇祖、皇考、在天之靈,亦當愉慰也。又弘晳、在乾隆初年,曾獲罪戾,經承辦之莊親王等,奏請削其原名,閱今亦三十餘年矣。念其所犯,更非必不可原之罪,且其子姓現列宗圖,何必獨令其削名示貶。弘晳、亦著於玉牒內,復其原名,則皇祖一派天潢,牒圖具列,益昭麟趾燕貽之盛。朕亦惟揆情度理,悉准以大公至正之心而已。將此通諭知之。"
  3. ^ 愛新覺羅宗譜》甲冊,頁三四六至五三八。
弘晳
理密親王世系
清聖祖世系的分支
出生於:1694年8月25日逝世於:1742年10月26日
王室頭銜
前任:
父親理密親王允礽(追封)
理親王
任職期間:1723年-1739年
繼任:
遞降為郡王
十弟理恪郡王弘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