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均
張應均(1737年—1798年)[2],字心傳。又字星巖,號東畬,江蘇省元和縣人,監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順天副榜[3],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副貢生。初在京任四庫館謄錄[4]。歷任酉陽州州判[5]、西昌縣知縣[6][7][8]。
張應均 | |
---|---|
大清四川鄰水縣知縣 | |
籍貫 | 江蘇省元和縣 |
字號 | 字心傳。號東畬 |
親屬 | 先祖宋魏國公張浚 |
出身 | |
| |
著作 | |
|
- 《馬邊草樓夜話》:天涯萍梗總浮生,萬里蒼茫愴客情,夢斷江雲迷故國,人隨山雨入邊城,壯懷每向登臨闊,旅感從教閱歴平,珍重交遊今聚首,草樓蕭瑟賦秋聲。
- 《皂角鋪》:水郭山村隱翠微,人家竹裏對晴暉,紅葩的的秋塘淨,白石粼粼晚渡稀,林際炊煙新稻飯,門前洄嶼舊漁磯,江南風景依然在,客路休嗟未是歸。
- 《山水題賦顧晉莊明府》:蜀川歸去漫勾留,自笑身如不繫舟,他日江南山色裏,爲君艤棹荻花洲。
- 《題畫》:巒容深淺水雲寒,一片空濛著筆難,郤憶吳山亭子上,翠鬟每向鏡中看。
註釋
編輯- ^ 『張應均入蜀草。字心傳。號東畬。乾隆庚辰副貢。官酉陽州判。案應均同治府志誤應筠今正』。[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卷第五十八上藝文考四元和縣
- ^ 生年據《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順天鄉試同年齒錄》。范來宗《洽園詩稿》卷九《輓張東畬》詩,本年九月作,據定卒年
- ^ 『張應均。心傳。酉陽州判。順天中式副榜貢二十五年;張應均。順天中式副榜。貢再中』。[同治]《蘇州府志》卷第六十六選舉八國朝貢生元和縣外籍附乾隆年
- ^ 『漢文校刋……貢生……臣張應均』。[四庫全書本]《乾隆朝大清會典》職名
- ^ 『張應鈞。江蘇元和縣人。乾隆庚辰副榜。四十三年咨補。未到任』。〔同治三年〕《酉陽直隸州總志》卷十二職官志酉陽州州判
- ^ 『張應均。字星巖。元和人。乾隆壬午副貢生。充四庫館謄錄。畫山水宗董巨法。嘗爲富陽相國代筆。名噪都下。後官四川西昌知縣。得山水之助。筆墨益工。歸里後卜築齊門外。頗極幽棲之樂。旋遷居慕家花園。亦勝地也。餘事作詩。淸雋可誦。有《入蜀草》若干卷(《墨林今話》)』。[民國二十二年]《吳縣志》卷第七十五下列傳藝術二
- ^ 張應均。字星纏。號東畬。元和人。乾隆庚辰壬午聯舉京兆副車。爲四川酉陽州判。署西昌知縣。山水得富陽董邦達指授。後則專趨濃厚。深得米家畫旨。墨梅髣髴陳嘉言。書亦蒼老。爲人贛直恬雅。以冬養吿歸。得林泉逸趣。卒年六十外。詩有入蜀草。(《香居畫識》)。[道光五年]《歴代畫史彚傳》卷二十六。張。國朝。
- ^ 『張應均。號東畬。長洲人。以明經官四川知縣。山水宗北苑。嘗爲富陽相國代筆。與董耕雲椿同在相府。後來者爲太倉李大令祥鳳也』。[道光十八年]《履園叢話》卷十一書學
- ^ 『緜州州判……張應均。江蘇元和人。乾隆四十三年』。[光緒]《四川鹽法志》卷三十
- ^ 『綿州……乾隆四十三年。張應均。州判江蘇蘇州府元和縣副榜。』。[同治]《直隸綿州志》卷三十五職官
- ^ 『張應鈞。江蘇元和人。監生。乾隆庚辰副榜。四十四年任』。〔道光元年〕《鄰水縣志》卷二職官知縣國朝
- ^ 『張應鈞。江蘇元和。乾隆庚辰副榜。四十四年任』。〔道光十五年〕《道光乙未增修鄰水縣志》卷四職官題名知縣國朝
- ^ 『張應均。字星巖。號東畬。元和人。貢生。官酉陽州判。有入蜀草。蒲褐山房詩話。東畬工於山水。居京師極爲今相國董公蔗林所賞。自入蜀後。筆墨尤勝。未幾以病告歸。家居數十年而歿。詩不多作近體亦復閑雅。東畬本宋魏國公之後。家藏南軒官湖北路轉運副使勅書。凡十四行。一百一十一字。上有御書之寶。據敕書。南軒曾官御史兼秘閣。考之本傳。未嘗爲御史。亦未嘗爲轉運副使。此可証宋史之闕也。後有程南雲跋雲。南軒十一世孫居松江。有銳秋閣自號九峰。其弟遷居吳門。故勅書存於東畬家。而九峰不見於松江郡誌。附記於此。並諗我松之好事者。』。[嘉慶八年]《湖海詩傳》卷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