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藍色時期

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藍色時期》(英語:De Daumier-Smith's Blue Period)是美國作家J.D.塞林格創作的短篇小說,1952年5月首次發表於倫敦的《World Review》雜誌。[1] 向《紐約客》雜誌的投稿在1952年11月被拒, 因為該雜誌認為這篇小說的篇幅太短,不足以表達塞林格本人複雜的宗教思想。[2] 小說也被收錄在1953年的短篇小說集《九故事》中。

De Daumier-Smith's Blue Period
作者傑羅姆·大衛·塞林格
類型短篇小說
語言英語
發行資訊
收錄於World Review
出版時間1952年5月
出版地點美國

情節

編輯

故事以第一人稱敘事,敘述者是一位名叫「約翰·史密斯」的年輕人,他將此文用以紀念已故的繼父「羅伯特·艾加德加尼安」。

故事時間是1939年,史密斯的母親去世後,他和繼父從巴黎返回紐約,當時的美國正經歷大蕭條。史密斯與父親住在一起,「特別遭人厭」的史密斯和「自己活也讓別人活」的繼父之間的關係十分彆扭,就像是漫畫「阿方斯,您先請英語Alphonse and Gaston」里的場景。為了擺脫這種尷尬的生活,史密斯申請了位於蒙特婁的一家美術學校的教員職位,學校名字叫做「古典大師之友(Les Amis des Vieux Maîtres)」,校長是前東京帝國美術學院校長尤索托先生。

史密斯發送的簡歷誇大了自己的藝術資歷,並謊稱自己是奧諾雷·杜米埃的後人、畢卡索的密友。他為自己取了個假名「德·杜米埃-史密斯」,而後甚至自己也偶爾分不清虛構與現實。

「古典大師之友」位於蒙特婁凡爾登區英語Verdun, Quebec尤索托先生的公寓內,學校只有三位教師——尤索托先生、尤索托夫人和史密斯。學校採取通訊教學,即通過閱讀學生的來信,教師們回信指導美術技法、提出意見。尤索托先生指派給史密斯三位學生,其中兩位都被史密斯認為十分差勁,而第三位學生是個修女,名叫艾爾瑪,她的作品引起了史密斯的興趣。帶著熱情,史密斯為艾爾瑪修女回復了一封略帶做作的鼓勵信。史密斯在信中有關對方行為的建議導致修道院決定停止艾爾瑪修女的美術進修。

這個後果強烈影響了史密斯的心理,進一步導致他的自我孤立。他向美術學校中的其餘四位學生寄出信件,貶低他們的作品,並聲稱他們已被開除。而對艾爾瑪修女,他又寫下了第二封信件,在信中他警告對方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她的美術天分將不可避免的埋沒,他沒有寄出這封信。

在心靈疏離時,史密斯經歷了一次超越體驗。當時他正透過商店櫥窗觀看店員擺放木頭模特,突然之間視線被光芒掩蓋,平凡事物內在的美充斥他的雙眼。恢復過來之後,他回到自己的房間,在日記中寫道,「我要給艾爾瑪修女順自己命運的軌跡而行的自由。全世界的人都是一個修女(tout le monde est une nonne)。」而後他又給先前的四個學生去信,恢復了他們的學籍。

分析

編輯

塞林格看到了彼時美國社會的精神空虛,這篇小說標誌著他的寫作風格向宗教神秘主義的轉變。[3] 故事主角史密斯被描述為一個極其孤僻、與社會疏離的年輕人,他的自戀與自我吹噓顯示出他對內心痛苦的迴避。[3] 他在故事末尾經歷的精神體驗是對上帝存在的頓悟,最終他得以擺脫自我陶醉與厭世情緒。[4]

在史密斯作為美術教員的工作中,前兩個學生班比·克雷默和R·霍華德·里奇菲爾德讓他的情緒跌到了谷底,而第三個學生,艾爾瑪修女給他帶來了希望。然而,史密斯為艾爾瑪修女寄出的回信卻和其它兩位學生的作品一樣粗劣無力。[5]

自史密斯結識艾爾瑪修女的部分開始,塞林格為該小說引入了中心主題:對生活的本能理解與智力知識的對峙。[5] 這標誌著史密斯向自我覺醒的邁近。[6]

兩處頓悟

編輯

回信給艾爾瑪修女後,史密斯經歷了首次「接近神秘主義的體驗」。[7] 塞林格的傳記作者Kenneth Slawenski 寫道:

對自身疏離的首次洞察讓史密斯幾近崩潰。黃昏時史密斯走過一家商店,玻璃櫥窗後明亮的燈光吸引了他的注意。當他注視著其中的展品——戴著削價疝氣帶的沒畫眼睛的木頭模特偶像——他突然感到一股沮喪。在一瞬間,史密斯的自我驟然脫離,他因此認識到自己的疏離和精神的無知,因為他並未將自己與真正的藝術,或真正的生活所需的神聖靈感相聯繫。他的藝術已被自我污染。[7]

為逃避這種驚異,史密斯選擇沉湎於自我優越的幻想,他想像自己艾爾瑪修女的浪漫相遇。[8] 史密斯的第二次頓悟也在同一位置。當時一位女店員正在擺放木頭模特,她注意到史密斯正盯著自己看時因驚嚇而摔倒,起身後帶著尊嚴繼續自己的工作。女店員對應艾爾瑪修女,而她簡單的工作正是艾爾瑪修女面對上帝真誠奉獻的寫照。[4] 塞林格描述了史密斯的頓悟時刻:

突然……太陽升起,以每秒九千三百萬英里的速度朝我的鼻梁飛來。我什麼都看不見了,而且驚慌失措——我只得將手按在玻璃上以保持身體平衡。這樣的情況只持續了幾秒鐘。等我視覺恢復,那女子已離開櫥窗,只留下一地閃閃發光的精緻、顯得格外聖潔的瓷漆假花。[9]

Slawenski 認為這是整篇故事中最關鍵的一段,它揭示了「上帝的存在」,並顯示出塞林格作品中的禪宗主題。[6]

參考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De Daumier-Smith’s Blue Period – Salinger.org. salinger.org.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2. ^ Slawenski 2010,第222, 227, 240頁.
  3. ^ 3.0 3.1 Slawenski 2010,第222頁.
  4. ^ 4.0 4.1 Slawenski 2010,第226頁.
  5. ^ 5.0 5.1 Slawenski 2010,第224頁.
  6. ^ 6.0 6.1 Slawenski 2010,第227頁.
  7. ^ 7.0 7.1 Slawenski 2010,第225頁.
  8. ^ Slawenski 2010,第223, 225頁.
  9. ^ J.D.塞林格. 九故事. 由李, 文俊; 何, 上峰翻譯.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0. ISBN 978-7-02-007994-0. OCLC 678951582.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