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7.8026″N 114°23′53.0069″E / 23.102167389°N 114.398057472°E / 23.102167389; 114.398057472

拱北橋
五眼桥
座標 23°06′08″N 114°23′53″E / 23.102167°N 114.398057°E / 23.102167; 114.398057
跨越惠州西湖
地點 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
其他名稱陳公橋
業主惠州市市政園林事務中心
維護單位惠州市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
保護狀況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上游橋梁三眼橋
設計參數
建築材料紅砂岩石
全長57.28公尺(187.9英尺)
寬度8.4公尺(28英尺)
高度8.7公尺(29英尺)
最大跨度8公尺(26英尺)
地圖
地圖
拱北橋
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惠城區橋西街道渡口所左側
分類古建築
時代
認定時間1990年

拱北橋,俗稱五眼橋,曾用名為陳公橋[1],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橋梁,始建於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現今的橋梁於成化年間修建[2],不通車。該橋梁位於惠州西湖北面湖水出口處[3],毗鄰東江,是惠州西湖「五湖六橋八景」中「六橋」的第二橋[1],亦是該湖泊蓄放水的主要通道,對西湖的防洪排澇起著重要作用[2]

該橋梁是惠州市區留存最為完好的遺存有明朝建築風格的橋梁,亦是廣惠古驛道僅存的兩座橋梁之一。1990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其入選第三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4]:147

名稱

編輯

該橋最初的名字「陳公橋」是以主持修築該橋梁的惠州太守陳偁的姓命名[5],現今的名稱「拱北橋」是取「拱衛西湖」之意[2]。至於該橋的俗稱「五眼橋」,則是因為其下方有五個孔,故名[4]:146

構造及意義

編輯

現今的拱北橋為惠城區的一條橫跨西湖的橋梁,長57.28米,寬8.4米,高8.7米[4]:146。橋梁為磚石結構[3],材質主要為紅砂岩石[4]:146。橋面以青石鋪就,兩側有高約1米的厚實橋欄版,正中嵌「拱北橋」三字[4]:147

該橋的橋身由六個橋墩承托,各個橋墩相距約8米[4]:146,迎水面被砌為三角形分水尖,材質為青色花崗石[6]。拱券呈半圓形,便於排洪;石拱券以縱聯砌築法砌就,每排石料錯開鋪設,具有抗壓力強、整體性強的特點[2][4]:146。橋下南側建有五級緩水石級,減緩水流速度,以保護橋梁[7]

拱北橋雖然是惠州西湖「六橋」第二橋,但其修築時間較作為「六橋」第一橋的西新橋為早,故此橋的修築除了便利交通、令西湖水不再自然付諸東流之外,後世更認為陳偁修築此橋的舉措是惠州西湖「六橋」輝煌的開端。[5]

歷史

編輯

在此橋修築之前,惠州西湖東江直接相連,湖水隨江水漲落,對惠州城內居民的生活帶去極大不便[2]。因此,時任惠州太守陳偁在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圍湖修築平湖堤,提高西湖水位[5]。同時,為方便行人交通及西湖泄水,陳在平湖堤上修築石橋,時名「陳公橋」,是為拱北橋的前身[2]永樂四年(1406年),惠州府知府鄭思賢重修橋梁[8]宣德年間,知府陳顏在橋上加築三層石門及一間四面敞開的亭子,取名「迎恩亭」[1][8],後被毀[3]正統三年(1438年),惠州府通判鄭述率當地長者黎以仁、梁惠智等人重修橋梁[8]

成化年間,惠州府知府吳絳恩重修該橋為如今的形態[6],並在橋上豎立了四個石人[1]。隨後,在正德年間,橋梁又歷經兩次重修,分別由時任惠州府知府方良節陳祥主持工程[8]。1924年,當地人葉森林募資重修[1],而該橋梁在這之前又有十數次修繕記錄[7]。1925年10月,國民革命軍發動第二次東征,經由此橋攻打惠州城北門,現該橋橋頭立有黃埔軍校東征陣亡烈士紀念碑紀念在此役陣亡的241名東征軍官兵[9][4]:146-147抗日戰爭期間,該橋及鄰近的陂圳均受損[1]

1959年,廣東省交通廳公路局實施廣汕公路改線工程,期間將該橋改造為8.7米寬、8.4米高的防洪通車兩用公路橋梁,並在橋面填1.5米厚的路土,把近東江一側的橋欄改為3米高、0.5米厚的石牆,又在各橋拱安裝自動控制防洪鐵閘[1][7]。1973年,為發展惠州西湖的水產養殖業,惠州西湖管理委員會在舊陂上修築鋼筋混凝土雙曲拱三眼橋閘,進一步控制湖水水量[2]。在惠州大橋通車後,隨著三眼橋閘於1990年2月拓寬延伸,並與下角東路相連,拱北橋自此轉變為次要交通橋梁[1]。同年,該橋被納入第三批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7]

2019年初,惠州市人大代表黎業海李國輝翁柏利等10人聯名提交《關於修繕西湖名勝拱北橋、鞏固我市歷史文化名城創建成果的建議》,指拱北橋多年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缺乏修繕,橋身滿是灌木雜草,即便在近處亦無法見到橋梁;又由於橋梁周邊道路及排洪設施的興建,橋梁的通行功能已遭退化,水利功能更完全喪失。該份議案呼籲惠州市有關部門儘快修繕拱北橋,以「拓展惠州西湖風景區的遊覽空間,提升惠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形象」[10]。隨後,惠州市市政園林事務中心在回應該份提案時,指該中心已對橋梁周邊環境進行清理、整治,並會編制修繕設計方案,待方案獲批後即可實施[11]

關聯藝術創作

編輯

明代詩人陳運曾賦「西湖六橋」組詩[2],當中《拱北橋》云:

清代文人潘耒在《遂初堂文集》中則如此描寫該橋:

另外,惠州市區及近郊區流傳有《惠州西湖地域歌》,這亦是現今僅存的一首與惠州西湖有關的民間地域歌謠,首句便提及該橋[2]

行經公共運輸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惠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第七章 西湖建设-第四节 景点修建-一、堤 桥 路. 楊奕青 (編). 《惠州市志(二)》. 中華書局. 2008年3月: 1243. ISBN 978-7-101-06006-5.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林立、嚴藝超. 西湖名桥拱北流芳. 《東江時報》. 2008-07-14: 09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26) –透過惠州新聞網. 
  3. ^ 3.0 3.1 3.2 鄒永祥、吳定賢 (編). 第四章 建筑-第一节 古建筑-1、拱北桥. 《惠州文物志》. 惠州市文化局、惠州博物館. 1998年8月: 44.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政協廣東省惠州市委員會. 古桥古塔-拱北桥. 陳訓廷 (編). 《惠州历史文化丛书·惠州名迹荟萃》.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16年12月. ISBN 978-7-218-11488-0. 
  5. ^ 5.0 5.1 5.2 萬明. 开六桥雄胜 剔全湖清翠. 《南方都市報》 (惠州). 2014-04-17: AII12–AII13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18). 
  6. ^ 6.0 6.1 侯縣軍. 惠州西湖六桥融于湖山洲渚间. 《東江時報》. 2014-08-31: A05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透過惠州文明網. 
  7. ^ 7.0 7.1 7.2 7.3 廣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第四章 传统建筑-第八节 其他-一、古道、桥. 薛連山、蘇桂芬 (編). 《广东省志·文物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7年4月: 316. ISBN 978-7-218-05511-4. 
  8. ^ 8.0 8.1 8.2 8.3 ·乾隆《歸善縣誌·卷六》城池·橋,頁八:「拱北橋:故欣樂驛距朝京門皆水道。(宋)治平間,郡守陳偁砌堤二百丈,中構石橋,洩橫槎水,曰『陳公橋』。(元)季圯。(明)永樂四年,知事鄭思賢再築;宣德間,知府陳顏增斗門橋石數層,建亭,曰『迎恩』。正統三年,通判鄭述率耆老黎以仁、梁惠智重修。成化間,知府吳絳恩建石橋五門,豎石人四。正德初,知府方良節重修;七年,知府陳祥重修。」
  9. ^ 嚴藝超、侯縣軍、劉建威; 蔣勤國、於澤; 謝超平、潘高聳. “延安,延安,我是东江!我是东江!”. 《惠州日報》. 2019-09-23: A4–A5 [2020-02-18]. [失效連結]
  10. ^ 侯縣軍. 重现西湖名桥昔日风采. 《惠州日報》. 2019-01-18: A6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6). 
  11. ^ 侯縣軍. 将编制设计方案修缮拱北桥. 《惠州日報》. 2019-01-31: A2 [2020-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07). 
  12. ^ 12.0 12.1 張友仁. 卷三 名迹一-堤桥、道路. 《惠州西湖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6月. ISBN 7-5361-0161-9. 
  13. ^ 惠州市惠城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第五编 民间文学作品选-第一章 民间歌谣-第六节 地名歌. 鄒永祥、吳定球 (編). 《惠州志·艺文卷》. 中華書局. 2004年6月: 613. ISBN 7-101-04321-6. 
  14. ^ 线路站点查询:朝京门. 惠州公共運輸. [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