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雞是世界各地幾乎都有的娛樂傳統,利用雞形目的鳥(也有其他目的)在發情期好鬥的特點,來進行比賽。鬥雞中國古代盛行的一種遊戲。最早是由百越中的傣系民族發展出來。在亞洲印度河文明時代已有鬥雞(他們是使用原雞)。

鬥雞,泰米爾納德邦,印度。

分佈

編輯

在亞洲的中國、菲律賓、越南、印尼、泰國、印度安德拉邦泰米爾納德、在美洲的厄瓜多尼加拉瓜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巴拿馬墨西哥秘魯多明尼加路易斯安那,在歐洲法國西班牙也有鬥雞的出現。

過程

編輯

鬥雞時將把兩隻性情兇猛的公雞放在一起,它們就會激烈地互相啄咬起來,還會用劈擊對手。如果兩雞相鬥了很久,都有疲憊之態,還要用水將它們噴醒,使之振奮,重新投入戰鬥,直到有一隻公雞敗下陣來。鬥雞的場面是相當激烈的,兩隻雞斗得難分難解,勢不兩立,斗完後雞冠流血,啼叫無力。

鬥雞最早見於《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郈之雞斗,季氏介其雞,郈氏為之金距」,就是說季平子將芥末撒在它的雞翅膀上(或雲以膠漆其羽毛,使之類似鎧甲),郈昭伯在他的雞距紮上金屬刀子。

唐代的文學家韓愈曾用詩描寫鬥雞的場面:「裂血失鳴聲,啄殷甚飢餒,對起何急驚,隨旋誠巧紿。」孟郊也寫過有關鬥雞的詩云:「事爪深難解,嗔睛時未怠。一噴一醒然,再接再厲乃。」《陶庵夢憶》稱「一日余閱稗史,有言唐玄宗以酉年酉月生,好鬥雞而亡其國。余亦酉年酉月生,遂止。」

賭博常伴隨鬥雞,賭客以金錢博甲雞或乙雞勝出。

鬥雞選擇

編輯
 
鬥雞
  • 鬥雞必須毛短而稀,減少雞毛被對方咬住的機會。
  • 頭小而直
  • 眼睛要深,皮厚
  • 腳大而且直挺,雞距發達。
  • 舉止穩重,不亂動。

這樣的鬥雞勝面大。 鬥雞多從天性好鬥的赤毛雞馴養得來。

鬥雞的訓練

編輯
  • 用稻草堆成草墩,把雞放在草墩上,鍛鍊雞的足力。
  • 把餵雞的米放在高處,讓雞伸長脖子吃米,煉出來的鬥雞嘴利。
  • 剪短雞冠,不讓對手咬上。

軼事

編輯

1978年香港中學會考中國語文科試卷一作文考試以「鬥雞」為主題,分設三題︰對人類相殘的感慨(抒情)、對賭博的意見(議論)、記敍和描寫一種體育競技(如拳擊、摔角或比武)。

研究書目

編輯
  • Robert Joe Cutter著,張振軍等譯:《鬥雞與中國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5)。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