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富埃里克·托爾斯滕·尼斯特倫, 瑞典語Erik Torsten Nyström, 1879年-1963年),瑞典學者。清末中國任教,在中國活動近五十餘年。

生平

編輯

1901年,獲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理學士(化學與地理學專業),同時取得了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工程文憑。同年,前往布達佩斯,出任化學工程師。

1902年,前往上海尋找工作機會。經過李提摩太介紹,任教於山西大學堂西齋,教授化學。在授課之餘開始研究山西的地質與礦物。

1906年起,在山西巡撫恩壽的支持下,在實驗室中對山西各地的礦物標本進行化學分析。

1910年,邀請高本漢來太原學習漢語。隨後高本漢便任教於山西大學堂。

新常富意識到如果要有效地開發中國的礦產資源,必須繪製準確的礦產資源分布圖。為此,1912年,新常富返回瑞典,試圖聯絡瑞典學者共同完成此事。在這個過程中,安特生表達了對這個計劃的興趣,並承諾只要計劃得到實施,他願意花費一年的時間在中國執行這個計劃。最終在眾人合力推進下,該計劃在1914年得到了袁世凱的批准。同年,由安特生和新常富等人組成的勘探隊在河北省龐家堡發現特大鐵礦。[1]

1917年,新常富回到瑞典,在斯德哥爾摩大學採礦學系(Department of Mineralogy)攻讀碩士。

1919年,在年輕學者埃里克·諾林(Erik Norin)的提議下,新常富和諾林一起回到太原,創立「瑞華博物調查會(The Nyström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in Shansi)」,孫健初王曰倫等山西大學學生也參與其中。該研究機構與丁文江和安特生領導的中央地質調查所緊密合作,另外也和燕京大學合作,主要進行地質和古生物調查,先後在山西發現數座礦藏。在該研究機構工作的埃里克·諾林後來成為烏普薩拉大學教授,孫健初是中國石油地質的奠基人,王曰倫則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0年-1929年間,新常富在太原的山西大學、山西工業專門學校,北平的燕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授課。

1927年,在安特生的推薦下,烏普薩拉大學授予新常富名譽博士學位。

1954年,新常富返回瑞典定居,直到逝世。[2]

榮譽

編輯

1906年,清政府授予新常富三品頂戴。

1910年,清政府授予新常富三等第一寶星。[3]

1917年5月,中華民國大總統授予新常富三等嘉禾章。[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Jan Romgard. Erik Nyström: The creator of the Sino-Swedish collaborations in geology in Republican China.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2015, 34 (1): page88-96. 
  2. ^ 中共文山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楚图南日记 出访篇. 群言出版社. 2014年: 第41頁. ISBN 9787802566064. 
  3. ^ 潘懋元; 劉海峰.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高等教育.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年: 第76頁. ISBN 978-7-5444-0845-5. 
  4. ^ 第4页. 農商公報. 1917年第3卷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