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鬥士伯王梭
《機智鬥士伯王梭》(印尼語:Pah Wongso Pendekar Boediman)是1941年荷屬東印度的一部偵探片。該片是星辰影業的第一部作品,由Jo Eng Sek製作,Cho'Chin Hsin擔任攝影師。該片由社會工作者伯王梭、埃莉·尤娜拉和穆罕默德·阿里夫(Mohamad Arief)主演,講述了社會工作者伯王梭為還自己徒弟清白而調查一起謀殺案的故事。該片是第一部在荷屬東印度製作的偵探片,充分利用了伯王梭的知名度。影片在1941年4月上映,評價褒貶不一。評論家沙倫(Saeroen)認為,它的成功完全是因為伯王梭的名氣。本片的續集《Pah Wongso Tersangka》於1941年晚些時候上映,但很可能已經散失。
機智鬥士伯王梭 Pah Wongso Pendekar Boediman | |
---|---|
基本資料 | |
監製 | Jo Eng Sek |
主演 | |
攝影 | Cho' Chin Hsin |
製片商 | 星辰影業 |
產地 | 荷屬東印度 |
語言 | 印度尼西亞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情節
編輯伯王梭是堅果販子、社會工作者、學校校長,住在荷屬東印度的巴達維亞,經常幫助當地的窮人。一天,他的小徒弟維斯努(Wisnoe)救了一個名叫西蒂(Siti)的年輕女子,使她避免被馬車撞倒。她的父親哈吉·阿卜杜拉(Haji Abdullah)感激不盡,讓維斯努在他的米廠工作。維斯努既熱心又勤奮,很快就從其他員工中脫穎而出,他開始追求西蒂,西蒂也接受了這份感情。
然而,維斯努的堂兄弟巴爾賈(Bardja)卻對他取得的成功羨慕不已。巴爾賈是一個經常去嫖娼的賭徒,他對不愛他的西蒂情有獨鍾。巴爾賈希望消滅競爭對手,於是雇了幾個暴徒去殺維斯努,但最終失敗了,巴爾賈的經濟狀況變得越來越糟。他決定從他富有的叔叔那裡偷東西,但被抓了個正著。在隨後的爭鬥中,他殺死了叔叔,然後誣陷維斯努。
維斯努被捕後,西蒂將巴爾賈以前的背叛行為告知伯王梭,於是伯王梭開始調查此案。最終,他發現巴爾賈才是真正的兇手,並與他對峙,展開了一場生死之戰。伯王梭取得了勝利,維斯努的罪名也得以洗清。[a]
製作
編輯《機智鬥士伯王梭》由商人Jo Eng Sek製作,他曾在1929年製作過電影《Si Tjonat》。剛從上海移民過來的Cho' Chin Hsin負責攝影[1]。Jo和Cho'在巴達維亞(現雅加達)成立星辰影業後,《機智鬥士伯王梭》是該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2]。
當時,好萊塢的陳查理和摩托先生(Mr. Moto)等角色在荷屬東印度很受歡迎,一般進口懸疑片也很受歡迎,但荷屬東印度境內還沒有該類型的電影[3]。因此,Cho決定拍攝一部他認為能在華裔觀眾中取得成功的偵探片[4]。為此,他找到了因社會工作在華裔群體內很受歡迎的伯王梭。伯王梭幫助孤兒接受教育,經營著一家就業辦公室,並為紅十字會籌集資金,援助當時戰亂的中國。他接受了這個角色[4]。
為了支持伯王梭,舞台劇演員埃莉·尤娜拉出演西蒂,這是她的電影處女作,而穆罕默德·阿里夫(Mohamad Arief)出演維斯努[5]。其他演員包括朱納迪(Djoenaedi)、R·蘇克蘭(R·Sukran)和薩蒂耶姆(Satijem)小姐[6]。為了保證打鬥場面的順利進行,Jo聘請了職業拳擊手普里莫·烏斯曼(Primo Oesman)的格鬥拳擊團體的成員來扮演罪犯[4]。烏斯曼本人也在影片中出現[6]。
上映與反響
編輯《機智鬥士伯王梭》被評為適合17歲以上觀眾觀看[7]。1941年4月1日,在伯王梭發表簡短講話後,該片在巴達維亞的Rex劇院首映[8]。6月,該片在泗水上映,並被宣傳為一部關於陰謀、生命和死亡的電影[7]。雖然該片主要面向荷屬東印度國內觀眾[8],但也在中國、新加坡和英屬馬來亞放映[9]。1941年7月該片在新加坡上映時,被譽為「驚心動魄的馬來偵探故事……從頭到尾充滿了驚險和刺激」[10]。
印度尼西亞電影史學家米斯巴赫·尤薩·比蘭(Misbach Yusa Biran)認為《機智鬥士伯王梭》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9]。然而,評論家的評價卻褒貶不一。一位匿名評論員在《巴達維亞新聞報》(Bataviaasch Nieuwsblad)上稱讚了這部電影的質量,特別是它的攝影、表演和故事[8]。在馬來亞雜誌《Film Melayu》上,一位影評人認為該片的質量與好萊塢作品相似,並讚揚了該片由東南亞人扮演的偵探[b][10]。影評人、電影編劇沙倫(Saeroen)則表示,該片的成功並不是因為它的質量,他認為該片能夠流行只是因為伯王梭的名氣[11]。
後續
編輯1941年9月[12],Jo開始製作第二部,也是最後一部由伯王梭主演的電影《Pah Wongso Tersangka》。這部電影由Wu Tsun執導,在1941年末上映,伯王梭在片中扮演四個角色,劇中他在被陷害後試圖洗清罪名[13]。阿里夫、普里莫和蘇克蘭繼續出演該片。該片被稱為殖民地的第一部喜劇片[14]。雖然尤娜拉沒有出演該片,但她又為星辰影業出演了三部電影。她的演藝生涯一直持續到20世紀50年代,並在70年代初成為一名製片人[15]。
這部電影很可能已經散失。荷屬東印度的電影膠捲以非常易燃的硝化纖維製成,1952年印尼國家電影製片廠的倉庫發生大火,在大火中該倉庫儲藏的用硝化纖維製成的舊膠片全部被焚毀[16]。因此,美國視覺人類學家卡爾·G·海德推論,所有在1950年前製作的印尼電影均已散失[17] 。不過,J·B·克里斯坦托(J.B. Kristanto)在《印尼電影目錄》中表示,印尼電影資料館收錄了幾部荷屬東印度電影,使之得以流傳。米斯巴赫·尤薩·比蘭還指出荷蘭政府新聞處收藏了幾部日本宣傳電影,並使之留存至今[18]。
注釋
編輯- ^ 來源為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1, Sampoerna.
- ^ 儘管伯王梭實際上是歐亞混血兒(Barnard 2010,第65頁).
腳註
編輯- ^ Biran 2009,第233頁; Filmindonesia.or.id, Pah Wongso Pendekar
- ^ Biran 2009,第233頁.
- ^ K. H. & Budiarto 2006,第193頁.
- ^ 4.0 4.1 4.2 Biran 2009,第246頁.
- ^ Biran 2009,第246頁; Filmindonesia.or.id, Pah Wongso Pendekar
- ^ 6.0 6.1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1, Sampoerna.
- ^ 7.0 7.1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1, (untitled).
- ^ 8.0 8.1 8.2 Bataviaasch nieuwsblad 1941, Pah Wongso.
- ^ 9.0 9.1 Biran 2009,第247頁.
- ^ 10.0 10.1 Barnard 2010,第65頁.
- ^ Biran 2009,第247頁; Filmindonesia.or.id, Pah Wongso Tersangka
- ^ Pertjatoeran Doenia dan Film 1941, Warta dari Studio,第27頁.
- ^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2, (untitled).
- ^ S. 1941,第14–15頁;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1942, (untitled)
- ^ Biran 1979,第159頁.
- ^ Biran 2012,第291頁.
- ^ Heider 1991,第14頁.
- ^ Biran 2009,第351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arnard, Timothy P. Film Melayu: Nationalism, Modernity and Film in a pre-World War Two Malay Magazin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ingapore: McGraw-Hill Far Eastern Publishers). February 2010, 41 (1): 47–70. ISSN 0022-4634. doi:10.1017/S0022463409990257.
- Biran, Misbach Yusa (編). Apa Siapa Orang Film Indonesia 1926–1978 [What and Who: Film Figures in Indonesia, 1926–1978]. Jakarta: Sinematek Indonesia. 1979. OCLC 6655859 (印度尼西亞語).
- Biran, Misbach Yusa. Sejarah Film 1900–1950: Bikin Film di Jawa [History of Film 1900–1950: Making Films in Java]. Jakarta: Komunitas Bamboo working with the Jakarta Art Council. 2009. ISBN 978-979-3731-58-2 (印度尼西亞語).
- Biran, Misbach Yusa. Film di Masa Kolonial [Film in the Colonial Period]. Indonesia dalam Arus Sejarah: Masa Pergerakan Kebangsaan [Indonesia in the Flow of Time: The Nationalist Movement] V. Jakart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2012: 268–93. ISBN 978-979-9226-97-6 (印度尼西亞語).
- Heider, Karl G. Indonesian Cinema: National Culture on Screen .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1. ISBN 978-0-8248-1367-3.
- K. H., Ramadhan; Budiarto, Nina Pane. Pengusaha, Politikus, Pelopor Industri Film Djamaludin Malik [Djamaludin Malik: Businessman, Politician, and Film Industry Pioneer]. Jakarta: Kata. 2006. ISBN 978-979-1056-02-1.
- Pah Wongso op de film [Pah Wongso on Film]. Bataviaasch nieuwsblad (Batavia). 1941-04-02: 3 [2020-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7) (荷蘭語).
- Pah Wongso Pendekar Boediman.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8) (印度尼西亞語).
- Pah Wongso Tersangka. filmindonesia.or.id. Jakarta: Konfiden Foundation. [2012-07-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05) (印度尼西亞語).
- S. Tidakkah Indonesia Dapat Mengadakan Film Loetjoe? [Can't Indonesians Make Comedies?]. Pertjatoeran Doenia Dan Film (Batavia). October 1941: 14–15 (印度尼西亞語).
- Sampoerna: Pah Wongso Pendekar Boediman.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Surabaya). 1941-06-19: 7 (荷蘭語).
- (Untitled).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Surabaya). 1941-06-16: 14 (荷蘭語).
- (Untitled). Soerabaijasch Handelsblad (Surabaya). 1942-02-02: 7 (荷蘭語).
- Warta dari Studio [Reports from Studios]. Pertjatoeran Doenia Dan Film (Batavia). September 1941, 1 (4): 26–28 (印度尼西亞語).
外部連結
編輯-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Pah Wongso Pendekar Boediman》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