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醫寶鑑》(韓語:동의보감東醫寶鑑)是朝鮮宣祖御醫許浚所編撰的一部漢文醫學著作,成書於1610年,1613年正式刻版刊行。《東醫寶鑑》共有25卷,由內景、外景、雜病、湯液、針灸5篇構成[1]:63。該書以《黃帝內經》為理論基礎,加之金元四大家的實際醫學理論,並倡導朝鮮鄉藥運用的綜合性醫學理論和臨床典籍[1]:54。它的問世確立了韓醫學的獨立地位[1]:24,並最早創用「東醫」作為朝鮮傳統醫學的專用名[1]:20。2009年,《東醫寶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1]:前言1[2]

東醫寶鑑
全名:東醫寶鑑
外文名諺文:동의보감
作者許浚
類型醫學典籍
語言文言文
成書年代1610年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613年 編輯維基數據
出版地點朝鮮王朝
東醫寶鑑
諺文동의보감
漢字東醫寶鑑
文觀部式Dong(-)uibogam
馬-賴式Tongŭibogam

《東醫寶鑑》與《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合稱為朝鮮醫學史三大古典著作[1]:15[3]:208。中國清朝《東醫寶鑑》復刊本的序文如是評價此書:「其書是以內景、外形、雜病、湯液、針砭五者為大綱,各以其類別為目,又析為子母條分而件繁之,每舉一類必考其原始,究其終極,證以脈法,各注所從出,示非意斷,誠醫學中徽寶之書也。」[1]:80

成書背景與經過

編輯

許浚開始編撰《東醫寶鑑》時正值壬辰倭亂。戰亂期間,朝鮮無辜百姓死於疾病,救濟百姓成為極為迫切的任務。但當時朝鮮醫學卻處在各種醫學混合在一起,理論不統一的混亂局面中,既有傳統醫學,又有中國時期醫學,還有剛剛傳入的明朝醫學。宣祖於是命許浚在明代醫學的基礎上,加入本國醫學思想,編撰符合本土需要的新綜合醫書,糾正錯誤理論和處方,並選取正確的處方。[1]:54-55[4]

為完成這項任務,許浚與鄭碏楊禮壽金應鐸李命源鄭禮男等朝鮮當時名醫組織編輯局開始編纂。1597年,編書隊伍由於倭軍的入侵被迫解散。當時《東醫寶鑑》只完成了基本的骨架。停戰後,鄭碏已經去世,楊禮壽已經衰老,鄭禮男和李命源也不再從事醫學。許浚於是只好獨自一人繼續編寫。宣祖將宮中收藏的500本醫書給了許浚以幫助他完成編撰。起初的編撰速度非常慢,到1608年宣祖突然駕崩時還沒有完成一半。[1]:55-56

宣祖的突然去世使許浚被剝奪官職及流放到義州。在流放期間,許浚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東醫寶鑑》的編撰,從1597年到1608年還沒完成的一半,在1608年到1610年的流亡期間得以完成。從1596年開始到1610年成書,《東醫寶鑑》的編寫經歷了兩個王朝,一共花了14年的時間[1]:56。1611年,李廷龜附加了序文,1613年11月,《東醫寶鑑》完成印刷[1]:81

內容

編輯

《東醫寶鑑》共有25卷(正文23卷,目錄上下2卷),每卷獨立成冊,由內景篇(4卷)、外景篇(4卷)、雜病篇(11卷)、湯液篇(3卷)、針灸篇(1卷)5篇構成[1]:63[4]。許浚在《集例》中說:「今此書先以內景精氣神臟腑為內篇;次取外景頭面手足筋脈骨肉為外篇;又采五運六氣、四象、三法、內傷、外感諸病之證,列為雜篇;末著湯液、針灸以盡其變。使病人開卷目擊則虛實輕重、吉凶死生之兆,明若水鏡,庶無妄治、夭折之患矣。」 [1]:61內景篇、外景篇和雜病篇中提出的病症有1130餘種,複方3626首,單方915首。湯液篇中對15類1400中藥材的形狀、性味、採取方法、主治進行了說明[1]:63

研究中國醫書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的學者們在看了《東醫寶鑑》後,認為將體內、體外、疾病、藥物、針灸單獨加以研究整理得到一篇著作中是非常有獨創性,在醫學界也是史無前例的。[1]:63

《東醫寶鑑》[1]:89
內景篇 體內的世界 1身形、2精、3氣、4神、5血 身體根源
6夢、7聲音、8語言、9津液、10痰飲 表現身體狀態
11五臟六腑總論、12肝臟、13心臟、14脾臟、15肺臟、16腎臟、17膽、18胃、19小腸、20大腸、21膀胱、22三焦、23胞 身體的中心器官
24蟲、25大便、26小便 留在體內的
外形篇 體外的世界 1頭、2面、3眼、4耳、5鼻、6口舌、7牙齒、8咽喉、9頸項 頭和臉部
10背、11胸、12乳、13腹、14臍、15腰、16肋 軀體部分
17皮、18肉、19脈、20筋、21骨 從體表到里
22手、23足 24毛髮、25前陰、26後陰 身體末端
雜病篇 疾病的世界 1天地運氣、2診查疾病的方法、3掌握症狀的方法、4診脈、5用藥原則、6 吐下、7汗法、8下法
病理學的兩個重點即外感和內傷。按外邪以此排列了風、寒、暑、濕、燥、火。
無法區分外感和內傷的雜病
婦科和兒科疾病的治療和預防
湯液篇 自然界的分類
針灸篇 針和灸的世界

編撰方式

編輯

《東醫寶鑑》的編排體例很獨特,其認識人體疾病的著眼點也與中國醫家有所不同[1]:57。中國醫學典籍一般都是按病症分類,著重方藥之治。醫學處於鼎盛時期的時期對漢、唐醫籍的體例進行了發展,但仍以病症為綱,分門別類進行論述。一般是先以內、外、婦、兒等科分類,類下再以病症名稱分門,診法方藥至於病症之內。許浚並沒有按照這種傳統方法來編輯《東醫寶鑑》,而是另闢蹊徑「先以內景精氣神臟腑為內篇;次取外景頭面手足筋脈骨肉為外篇;又采五運六氣、四象、三法、內傷、外感諸病之證,列為雜篇;末著湯液、針灸以盡其變。使病人開卷目擊則虛實輕重、吉凶死生之兆,明若水鏡,庶無妄治、夭折之患矣。」[1]:61許浚的這種編輯體例有如下一些特點。首先,朝鮮醫學注重體質學說。不同體質的人,患病有差異,用藥也有所不同。許浚用「內景」、「外形」來統御人體各種疾病,體現了他重視形體,並異形為主的醫學觀點。其次,這種體例條理清晰。在內景、外形、雜病、湯液、針灸五篇之下,又有分綱和目,再下則為各種病症、治法、用藥等,可謂綱舉目張。最後,《東醫寶鑑》將諸多疾病的生成、症狀、治法分散第附於人體各個臟器、肢體、器官等之上。這樣便於閱讀和查找[1]:61-62[4]

《東醫寶鑑》引用了83部中國醫書和《鄉藥集成方》、《醫方類聚》、《醫林撮要》3部朝鮮本國醫書,此外還引用道家養生、養性以及文史雜著等37部,總引用可查考有據的古籍達123部[1]:57。許浚對引用的各種醫書的內容,按他的體例,摘其要者,重新編排,自成體系,通過引文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引文與體例融為一體。《東醫寶鑑》的引文大致可分為四種情況。第一種是不加改動的全文引用。《內經》、《靈樞》、《難經》等經典文獻都是這種情況。第二種是「意引」,按原意,適當引用而略加改動和取捨,摘其要者,為我所用。此類引文一般是諸家著述,各抒己見者。第三種是標明出處,簡括其名。《東醫寶鑑》的引文都標有出處,而且一般用簡稱。比如《丹溪心法》簡稱為「丹心」,《醫學入門》簡稱為「入門」等。第四種是改變計量。《東醫寶鑑》對引文改動最大就是方劑用藥計量。許浚認為《局方》的用藥量過多,而《醫學正傳》的藥量過少,《古今醫鑒》和《萬病回春》的藥量較為適量。一貼(劑)藥總共七八錢或至一兩,合於今人之氣稟。他按此原則對原藥量進行了改動。因此《東醫寶鑑》所引方劑的用藥量都與原書不同[1]:-58

刊本

編輯

《東醫寶鑑》自問世以來,在朝鮮、中國、日本等國有多種刊本,廣泛流傳於亞洲各地。1613年,該書由朝鮮內醫院正式出版,史稱此版為癸丑內醫院開刊本(初刻本),現藏於韓國首爾大學圖書館奎章閣。之後,朝鮮有1613年初刊本、1634年內醫院重刻本、湖南觀察營全州藏本、嶺南觀察營大邱藏本、1719年中秋內醫院校正嶺營改刊、1753年嶺營版、1766年木版本等9種。在中國,有1763年壁魚堂初刊本、1776年刊本、1796年英德堂刻本、1821年青雲樓刻本、1877年廣東近文堂刻本、1889年江蘇江左書林翻刻本、1890年上海金章圖書局石印、1917年上海廣益書局影印等23種。在日本,有日本寬政11年(1799)訓點重刊本、木版本、大阪書林本等33種。[1]:-65-66[4]

書名考

編輯

關於書名,許浚在《東醫寶鑑》中說:「王節齋有言曰:東垣北醫也……丹溪南醫也……則醫有南北之名尚夷,我國僻在東方,醫學之道,不絕如線,則我國之醫,亦可謂之東醫也」。王節齋,即中國明朝醫家王倫,著有《名醫雜著》。他生平推崇張仲景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故有此李東垣北醫和朱丹溪南醫之論。朝鮮宣祖對朝鮮醫學界充滿信心。許浚引用此語的目的是為了將朝鮮醫學區別於中原,也表明朝鮮醫學與中原醫家並駕齊驅。《東醫寶鑑》問世後,「東醫」就特指朝鮮傳統醫學了。[1]:94-95

對於寶鑑二字,許浚說:「鑒者,明照萬物,莫逃其形。是以元時羅謙甫有《衛生寶鑑》,本朝壟信有《古今醫鑒》,皆以『鑒』字為名,意存此也。今是書披卷一覽,吉凶輕重,皎如明鏡,故遂以《東醫寶鑑》名之者,慕古人之遺意矣。」[1]:95[5]

紀念

編輯
  • 2013年9月6日至10月20日,許浚的故鄉山清郡為了紀念《東醫寶鑑》面世400周年舉辦了首屆世界傳統醫藥博覽會[6]
  • 2013年,美國發行了「東醫寶鑑發行400周年紀念郵票」和「許浚先生紀念郵票」[7]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車武. 《许浚与《东医宝鉴》》.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2012年1月. ISBN 978-7-5660-0134-4. 
  2. ^ Donguibogam: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astern Medicine. [2017-02-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3). 
  3. ^ 楊昭全. 《韩国文化史》. 濟南: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9年6月. ISBN 978-7-5607-3874-1. 
  4. ^ 4.0 4.1 4.2 4.3 朱建平. 许浚与《东医宝鉴》. 《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 2009年01期. 
  5. ^ 趙有臣. 朝鲜王朝名医许浚及其撰书《东医宝鉴》考述. 《遼寧中醫雜誌》. 1992年04期. 
  6. ^ 韩国传统医学的摇篮--山清郡. 新華網. [2017-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02). 
  7. ^ 徐俊. 美国发行“东医宝鉴”与“许浚”纪念邮票. 《中醫藥國際參考》. 2013年第7期.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