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C·伯德·格林望遠鏡(英語: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Telescope),位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綠堤,是世界最大的全可動無線電望遠鏡[1]

綠堤望遠鏡
The Green Bank Telescope
基本資料
組織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綠岸天文台
位置綠岸美國國立無線電寂靜地帶, 美國
座標38°25′59″N 79°50′23″W / 38.4331211°N 79.839835°W / 38.4331211; -79.839835
建築1990–2000
啟用2000年8月22日、2003年、2000年8月23日
望遠鏡型式無線電望遠鏡格里望遠鏡Off-axis illumination[*]
口徑100 米
集光面積2.34 英畝
焦長60 米
greenbankobservatory.org/science/telescopes/gbt/
共享資源頁面 維基共享資源
Robert C. Byrd Green Bank 射電望遠鏡 (GBT) 的收集面積為 2.3英畝(0.93公頃),可將落在 它連接到側面的吊桿頂部的敏感接收器上。

直到2016年9月30日之前,綠堤望遠鏡台站隸屬於美國國家無線電天文台。從2016年10月1日起,該望遠鏡由新分離出來的綠堤天文台管理操作。[2]該望遠鏡紀念已故的參議員羅伯特·C·伯德。他代表西維吉尼亞州通過國會推動該望遠鏡的資助。

綠堤望遠鏡的運作頻段從毫米波到米波。其100米直徑的接受面積,可動的光圈,以及良好的表面精度。提供了在整個操作波段(0.1-116 GHz)的超高靈敏度。綠堤望遠鏡是完全可動的,可覆蓋85%的本地天球半球。每年中大約有6500小時用於天文觀測,其中2000-3000小時可用於高頻觀測。綠堤望遠鏡的部分科學優勢在於其靈活性和使用的簡易性,使得其能對新的科學想法作出快速的反應。其的觀測安排是動態的,以使得項目需求與可用天氣相匹配。綠堤望遠鏡也已經重新配置了新的試驗性的硬體。其高靈敏度的成圖能力使得其成為對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甚大天線陣超長基線陣列和其他高角解析度干涉陣良好的補充。綠堤望遠鏡的設備也可用於其他的科學研究,比如教育和公眾宣傳項目以及培訓學生和教師。

該望遠鏡從2001年開始常規科學觀測,使得其成為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的最新的望遠鏡設備之一。它是在1962年建造的90.44m拋物面望遠鏡倒塌後建造的。之前的望遠鏡在1988年11月5日由於箱型梁組件中的角撐板突然丟失而倒塌,而該角撐板是保持望遠鏡結構完整的關鍵組件。[3]

發現

編輯
 
恆星形成區域 W51 的譜線觀測的合成圖像,顯示了該區域中氨的分佈。 夜間觀測延時攝影中望遠鏡的圖像

2002年,天文學家在球狀星團Messier 62中發現了三顆新的毫秒脈衝星[4]

2006年,宣布了多項發現,包括獵戶座分子雲團中的大型線圈狀磁場,[5] 和23,000光年外的大型氫氣超級氣泡,名為蛇夫座超級氣泡英語Ophiuchus Superbubble.[6][7]

2019年,探測到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中子星PSR J0740+6620[8] 自2004年以來,綠堤望遠鏡在星際介質中發現了28種新的複雜分子 [9]

參考文獻

編輯
  1. ^ Benningfield, Damond. SETI Gets an Upgrade. Air & Space/Smithsonian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June 2016 [2016-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8). 
  2. ^ NRAO Structural Changes: Announcing the Separation of the Green Bank Observatory and the Long Baseline Observatory, Associated Universities, Inc..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3. ^ NRAO 300 foot Telescope Collapse. [2019-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9). 
  4. ^ Newly Commissioned Green Bank Telescope Bags New Pulsars (新聞稿). 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 2002-01-04 [2023-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5. ^ Green Bank Telescope scores big finds in space: Fastest pulsar Slinky magnetics superbubble of hydrogen ID, The Charleston Gazette, 2006-01-17
  6. ^ Pidopryhora, Yurii; Lockman, Felix J; Shields, Joseph C. The Ophiuchus Superbubble: A Gigantic Eruption from the Inner Disk of the Milky Way.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7, 656 (2): 928–942. Bibcode:2007ApJ...656..928P. S2CID 14594723. arXiv:astro-ph/0610894 . doi:10.1086/510521. 
  7. ^ Huge 'Superbubble' of Gas Blowing Out of Milky Way. PhysOrg.com. 2006-01-13 [2008-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5). 
  8. ^ Green Bank Observatory. Most massive neutron star ever detected, almost too massive to exist.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16 September 2019 [26 September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21). 
  9. ^ McGuire, Brett A. 2021 Census of Interstellar, Circumstellar, Extragalactic, Protoplanetary Disk, and Exoplanetary Molecule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2022-03-14, 259 (2): 30 [2023-07-15]. ISSN 0067-0049. S2CID 247448619. doi:10.3847/1538-4365/ac2a48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