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貽俊(1927年-),中國北京市中日友好醫院教授、主任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美國中醫藥研究院學術顧問。

生平

編輯

1927年6月,生於中國北京的中醫世家,其祖父和伯父均為當時北京城名醫。自幼秉承家訓,立下學醫的志向,苦讀中醫經典和背誦經文,專攻歧黃之術,並深得家傳。之後,又拜北京城名醫宗維新趙樹屏為師,深究醫理,盡得其真傳。

1956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中醫師鑑定考試合格。

1959年任北京市第一期高級西醫學習中醫班(三年制)內經教師,北京中醫學會理論研究組組長。

1966年調任遼寧省錦州錦化醫院中醫科主任,兼任遼寧省中醫院校教學,遼寧省中醫學會副理事長,遼寧省仲景研究會主任。曾多次參加大面積燒傷搶救工作,並總結經驗整理成文發表,填補了中醫學在這方面論述的空白。60年代,還對再生障礙性貧血的臨床治療經驗進行總結,認為「補腎陽可以生血,滋腎陰可以穩定病情」,提出了「補腎生血」的中醫學學術觀點。

1969年,遼寧錦西發生大洪水,當時梁貽俊是錦化醫院乙型腦炎搶救組的負責人。在洪水泛濫的一個晚上,醫院打來電話告知一個乙腦患兒病危。當時災情嚴重,又沒有交通工具,她就拿了一根棍子探路,冒著生命危險,深夜在過腰深的水中走了一個多小時到了醫院,把那個孩子從死神手裏奪了回來。2001年接受中國的健康時報採訪時,記者問起梁貽俊教授當時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安危,她說:「當然也想過,但對患兒病危就顧不得這些了。如果因為我不去,孩子死了,我會永遠後悔和自責的。

1984年,調任中日友好醫院擔任高幹外賓病房主任、中醫大內科副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在各種血液病的中西醫結合臨床治療經驗中,提出血勞痰毒核多發骨痹等中醫病證名,填補中醫學不足之處。

1990年,任中華全國血證委員會委員,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衛生部中醫藥管理局評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500名老中醫藥專家之一,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發的「有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曾多次到香港日本美國加州大學哈佛大學等地進行學術交流及講學。

2001年, 《梁貽俊臨床經驗輯要》在北京由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梁貽俊擅長中醫內科、婦科疾病的治療,尤其對血液病、血管病、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肝病、腎病、溫熱病、不孕、畸胎等有豐富的診療經驗。時至今日,仍在北京市的中日友好醫院、鼓樓中醫醫院、前門大柵欄的北京同仁堂等地進行名老中醫專家門診

著作

編輯

《辨證論治綱要》、《內經教材》、《論昏迷》、《婦科手冊》、《中藥手冊》、《梁貽俊臨床經驗輯要》

學術思想

編輯

主張「益腎調脾是養生治病的重要環節、活血化瘀是袪病治病的重要手段、解毒排毒是驅邪治病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編輯
  1. 梁貽俊,《梁貽俊臨床經驗輯要》,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1,ISBN 7-5067-2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