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戰爭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6月17日) |
棍棒戰爭(芬蘭語:Nuijasota,瑞典語:Klubbekriget)是1596到1597年在瑞典王國內現今芬蘭境內的一場反對貴族與軍隊剝削的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的名字來自於農民們用各種鈍器武裝自己的事實。這些鈍器有棍棒、連枷、手杖等,同時它們也被視為反抗那些配備重型防具的敵人的最有效的武器。這些自耕農們的配置中還有刀劍、一些火器,以及兩門炮,而他們的對手,克拉斯·埃里克松·弗萊明[1]的部隊,則是專業的、配備重型武器與防具的士兵。
棍棒戰爭 | |||||||
---|---|---|---|---|---|---|---|
阿爾貝特·埃德費爾特所繪的《被燒毀的村莊》 | |||||||
| |||||||
參戰方 | |||||||
農民 | 貴族與軍隊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亞科·伊爾卡 彭蒂·波圖 漢努·克蘭卡 以色列·勞林波伊卡(Israel Laurinpoika) |
克勞斯·弗萊明 約迪克·芬雪 伊瓦里·塔瓦斯特(Iivari Tavast) | ||||||
兵力 | |||||||
1000-4000+ | 1500-3300+ | ||||||
不同戰鬥的軍力不同,並且一些戰鬥的軍力是估算出的。 |
戰爭
編輯農民們占領了諾基亞莊園領地的住宅並贏得了若干場反抗小型騎兵部隊的小規模戰鬥,但是他們在1597年1月1日至2日被克拉斯·弗萊明決定性地擊敗了。接著在諾基亞發生了一場野戰,但其結果卻非決定性的:士兵們無法突破自耕農們的防禦工事陣地,而自耕農們也無法在開闊地帶擊敗士兵們。克拉斯·弗萊明之後嘗試用計,答應自耕農們只要他們自耕農們將他們的首領們交給他弗萊明,他弗萊明他們就離開自耕農們的陣地。自耕農們答應了。當他們交出了他們的首領,克拉斯·弗萊明便立即命令全體出動攻擊這些離開了他們陣地的自耕農們。這些自耕農們被大量屠殺。他們的總指揮官亞科·伊爾卡[1]設法逃走了,但是在幾周後被捕並且和四位其他的自耕農首領們在伊爾馬約基教堂一起被斬首。第二波的暴動者們在2月24日的桑塔沃里戰役中在伊爾馬約基遭受到了決定性失敗。總共將近有3000人死在了這場造反中。
這些暴動者們幾乎都是來自東博滕、塔瓦斯蒂亞北部及薩沃的芬蘭農民。在參加了1590年到1595年的艱苦的俄瑞戰爭過後,疲憊的他們失望地發現,即使是在《特烏西納和約》之後,他們仍然被要求提供食物、運輸及住所給一支相當大的軍隊。這些暴動者們還抱怨士兵們濫用稅收系統來強行帶走比他們該得的還要多的稅金。這些事件可以被視為西吉斯蒙德國王與卡爾公爵間的更大的權力鬥爭的一部分。其中前者被弗萊明強烈支持,而後者對農民們的動機表示同情,但是無法進行軍事干涉。
戰後影響
編輯歷史學家兼芬諾曼運動者於爾約·薩卡里·於爾約-科斯基寧在他的著作《棍棒戰爭,其起因與事實》(Nuijasota, sen syyt ja tapaukset,1857-1859)中將這些農民們視為在為自由與正義而戰。阿爾貝特·埃德費爾特的繪畫《被燒毀的村莊》(Poltettu kylä,1879)描繪了在一座燃燒的村莊的背景中,一名婦女、一名兒童,以及一名老人藏在岩石之後。詩人卡洛·克拉姆蘇稱讚這些暴動者並在愛國詩歌中悲嘆他們的失敗。這些詩有《伊爾卡》(Ilkka)、《漢努·克蘭卡》(Hannu Krankka),以及《桑塔沃里之戰》(Santavuoren tappelu)等,它們都被出版在《詩歌》(Runoelmia,1887)中。在芬蘭內戰之後,辯論的中心圍繞在強調卡爾公爵這一角色煽動了這場暴動的解釋上。在彭蒂·倫瓦爾的《芬蘭瓦薩時期的保皇派與起義者》(Kuninkaanmiehiä ja kapinoitsijoita Vaasa-kauden Suomessa,1949)中便能找到這個。辯論的另一個中心圍繞在強調造反之根是階級鬥爭的解釋。海基·於利康阿斯在《棍棒戰爭》(Nuijasota,1977)中便爭論了這個。
另見
編輯參考
編輯注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棍棒戰爭》(Nuijasota),海基·於利康阿斯,奧塔瓦,1996 ISBN 951-1-14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