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拉
穆斯林世界尊者领袖或德高望重者的称号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4年12月6日) |
毛拉(阿拉伯語:مولی),舊譯「滿拉」、「莫洛」、「毛喇」、「曼拉」。這個詞的歷史、意義、和用法都很多。
7~8世紀,阿拉伯哈里發國家將非阿拉伯血統的穆斯林稱為「毛拉」,其複數形式為「馬瓦里」(Mawali),漢語譯為「釋奴」。埃及艾哈邁德·艾敏著《阿拉伯一伊斯蘭文化史》稱:「毛拉」是從「瓦拉」(Wala)派生出來的被動名詞,通指「被釋放者」、「被解放者」、「被管理者」,並非專指「被釋放的奴隸」。泰伯里《古蘭經注》稱:「伊本薩比特解釋《古蘭經》『我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毛拉』這句話時說道:『蒙昧時代,稱同宗的人為毛拉。後來對外國人無以稱之,便稱為毛拉』。」
除了上述的詞彙來源,毛拉也有可能間接來源於波斯語穆拉(ملا ,英語:Mullah),其來源於阿拉伯語Mawla, 用來稱呼伊斯蘭教的教士。
現在伊斯蘭國家,尤其是中亞和印度次大陸將知識分子、學者尊稱為「毛拉」,通常指伊斯蘭學者,相當於漢語的「先生」。什葉派有時將伊瑪目也稱為毛拉,以示尊崇。
中國新疆維吾爾等突厥語族穆斯林,將清真寺的阿訇、教長稱作「毛拉」,其中德高望重者稱「大毛拉」。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地通用漢語的回、保安、東鄉等族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學習經文的學生稱為「滿拉」,該詞即為「毛拉」的異譯。《回疆志》稱:「又有識字之回,號莫洛,唯能粗譯文義。」「莫洛」即「毛拉」。
維吾爾族在男性人名前冠以「毛拉」,以示有文化、受人尊敬的身份,如毛拉穆薩、毛拉比拉勒、毛拉宰因丁等。
參考文獻
編輯- Hourani, Albert. A History of the Arab People. Chapter 1.
- Mas'udi. The Meadows of Gold. Trans. and eds. Paul Lunde and Caroline Stone.
延伸閲讀
編輯- Conversion and Poll-Tax in Early Islam, D.C. Dennett, Cambridge 1950.
-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second edition.
- Slaves on Horses, P. Crone, Cambridge 1980.
- Roman, Provincial and Islamic Law: The Origins of the Islamic Patronate, P. Cro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 Patronate And Patronage in Early And Classical Islam, M. Bernards, J. Nawas, Brill, 2005.
- Mawlas: Freed slaves and converts in early Islam, Daniel Pipes, in: Slavery & Abolition, 1980, 1:2, 13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