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旋艾爾西亞

強烈熱帶氣旋艾爾西亞,在1971年耶誕節前夕吹襲澳洲昆士蘭州。是有紀錄以來襲擊湯斯維爾地區的最強熱帶氣旋,北昆士蘭州部分地區因此變得滿目瘡痍。艾爾西亞是1971–1972年澳洲海域氣旋季形成的第四個天氣系統和第二個強烈熱帶氣旋,於12月19日在索羅門群島附近成型並向西南方向穿越珊瑚海,最終達到的最高強度為十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30公里,按澳洲海域氣旋等級屬三級強烈熱帶氣旋。澳洲東部標準時間12月24日上午九點,艾爾西亞從湯斯維爾以北約50公里的羅林斯通附近吹襲昆士蘭州海岸。早期氣象衛星僅在氣旋形成階段提供少量信息,但風暴的登陸過程受到陸基雷達的密切監測,數據表明艾爾西亞此時正處眼牆置換循環。氣旋轉向西南,在昆士蘭州中部和西部降下瓢潑大雨。12月26日,風暴返回開放水域上空,經過短時間的再度增強最終於12月29日消散。

強烈熱帶氣旋艾爾西亞
三級強烈熱帶氣旋(澳洲
12月23日氣旋艾爾西亞的衛星圖像
形成1971年12月19日
消散1971年12月29日
最高風速10分鐘持續 130公里/小時(80英里/小時)
最低氣壓952百帕毫巴);28.11英寸汞柱
死亡直接造成兩人遇難,間接導致一人喪生
損失$1.2億(1971年澳洲元
影響地區昆士蘭州
1971–1972年澳洲海域氣旋季的一部分

艾爾西亞登岸期間產生時速高達215公里的陣風,對湯斯維爾周邊構成重大破壞。附近的磁島基本淪為廢墟,幾乎沒有建築保持完好。昆士蘭州本土的風暴潮高達3.66公尺,大浪將公路和海塘摧毀。沿海地區侵蝕嚴重,海灘向內陸退縮15.8公尺之多。湯斯維爾成千上萬的民居受到破壞,部分毀於一旦。屋頂普遍受損,特別是建築質量欠佳或未經加固的災情嚴重。面對艾爾西亞造成的打擊,昆士蘭州開始制訂全州通用的建築規範,要求新建民房能夠抵抗氣旋襲擊,湯斯維爾隨後成為澳洲第一個採用增強建築標準的地區。除沿海外,風暴還在昆士蘭州內陸引起大面積區域河水泛濫,該州西部大部分主幹道交通被洪水切斷,成百上千戶居民背井離鄉前往海拔更高的地區。氣旋過去後,澳洲陸軍六百名軍人趕赴湯斯維爾和磁島協助救災,昆士蘭州及澳大利亞聯邦政府均向救災基金捐款。艾爾西亞共計造成三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2億澳洲元

發展歷程

編輯
 
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的強度繪製的風暴路徑圖
圖例
  熱帶低氣壓(≤62 km/h)
  熱帶風暴(63–118 km/h)
  一級(119–153 km/h)
  二級(154–177 km/h)
  三級(178–208 km/h)
  四級(209–251 km/h)
  五級(≥252 km/h)
  未知

1971年12月中旬,索羅門群島附近的雷暴活動範圍逐漸擴大,這片擾動天氣便是氣旋艾爾西亞的源頭。由於缺乏觀測報告和足夠的氣象衛星圖像,風暴具體成因及早期發展過程尚無定論[1],據信擾動天氣是在12月19日緩慢進入珊瑚海期間組織成熱帶低氣壓[2]。位於布里斯本澳洲氣象局熱帶氣旋警報中心認為,系統於世界協調時間12月20日早上六點在荷尼阿拉西南方向不到三百公里海域達到熱帶氣旋強度[3]UTC12月21日晚23點前不久,美國ESSA八號衛星圖像最早顯示艾爾西亞正發展出類風眼結構特徵。風暴圍繞南面的副熱帶高壓脊向西南移動,逼近昆士蘭州海岸同時也穩步增強。[4]UTC次日下午六點,氣旋達到十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30公里的最高強度,按澳洲海域分級屬三級強烈熱帶氣旋[3]湯斯維爾機場測得971.5毫巴百帕,28.69英寸汞柱)氣壓值,比其他測量數值都低,結合32公里的最大風速半徑及外界環境氣壓,估計艾爾西亞的中心最低氣壓為952毫巴(百帕,28.1英寸汞柱)[4]

 
艾爾西亞登陸前的雷達圖像,可以看到同心風眼牆

12月22日晚,風暴從利胡礁Lihou Reef)北側經過,此時衛星圖像上的風眼依然模糊,被捲雲遮擋。次日清晨,艾爾西亞從費林德斯礁(Flinders Reef)的自動氣象站南側不遠處掠過。[1][4]UTC12月23日晚23點(澳洲東部標準時間12月24日上午九點),氣旋從湯斯維爾以北約50公里的羅林斯通(Rollingstone)附近登陸,估計此前艾爾西亞還在繼續增強[1][3]。湯斯維爾和附近磁島此時位於艾爾西亞風速較為強勁的左前象限[1]。風暴同南面的高氣壓區形成很大的氣壓差,所以烈風強度風場從氣旋中心向南大幅擴張。陸基雷達圖像表明,艾爾西亞登岸期間正經歷眼牆置換循環,中心周圍已有兩層包含強烈雷暴的同心雲系環繞。最強風力位於逐漸緊縮的外層風眼牆下方,UTC21至23點,內層風眼牆逐漸消散,外層風眼牆直徑從55公里收縮至39公里,受此影響,最強風力位置一度逐漸遠離中心。[4]

艾爾西亞登陸後急劇減弱並繼續向西南前進,從查特斯堡市(Charters Towers City)北側近郊經過,同時在昆士蘭州內陸繼續降下暴雨[1][5]。接下來風暴蜿蜒轉向東南,於12月26日從瑪麗伯勒雙島岬Double Island Point)間返回開闊水域上空,開始再度強化[2]UTC12月28日午夜0點,氣旋強度達到第三波高峰,十分鐘持續風速每小時110公里,但接下來就因略朝南面轉向後海面溫度降低而減弱。12月29日,艾爾西亞在塔斯曼海上空消散。[1][3]

防災措施

編輯

位於布里斯本的澳洲氣象局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在風暴登陸數小時前向沿海各地發出17份氣旋警告[1]。據澳洲氣象局記載,當地居民接到警報後有20小時完成疏散[6]。12月23日晚,昆士蘭州警方及應急機構工作人員均已獲知艾爾西亞逼近的消息[7]。昆士蘭州曾於1970年1月受到氣旋阿達重創,促使人們更加重視預警和防災,所以艾爾西亞造成的人員傷亡較少[1]。不過,災民仍然批評氣象機構和地方廣播新聞電台發布信息不清晰、不及時,有時甚至相互矛盾,導致大範圍混亂[6]。湯斯維爾當地發布警報的時間比起熱帶氣旋警報中心存在重大延誤,相關部門因此考慮在更靠近北昆士蘭州的地方設立警報中心[6]

影響

編輯

氣旋艾爾西亞共造成近1.2億澳洲元的經濟損失[8],考慮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後相當於2012年的6.48億澳洲元[9]。所有受災地區共有三人死亡[8],257人受傷,其中大部分是被空中掉落的瓦礫砸傷[10]。風暴期間湯斯維爾有十人失蹤,其中九人所乘的三艘船不知所蹤,一人的汽車被高漲的河水吞沒[11],所幸十人之後全部安全返回[10]

磁島

編輯

磁島的陣風時速高達215公里,估計島上九成建築受到一定程度破壞[2][4],而且「沒有哪棵樹上還有樹葉」[12]。島上主城鎮野餐灣Picnic Bay, Queensland)災情尤為嚴重[13],某酒店餐廳風暴期間沒有出現嚴重結構損傷,約有一百人在此躲避,65人聖誕節當天也一直留在這裡[12]奈利灣Nelly Bay)和阿卡迪亞Arcadia)分別有約六成和四成房屋夷為平地[13]馬蹄灣Horseshoe Bay)一名女子死於建築坍塌,全村150套房屋僅有八套留存[14]。磁島的供電幾乎完全中斷,連接本土的輸水管道受損後,島上只能嚴格配給供水直至管道修復[11][15],全島風暴期間約有30人受傷[16],損失數額達到兩百萬澳洲元[12]

昆士蘭州沿海

編輯
 
湯斯維爾受風暴破壞的旅店

艾爾西亞是有紀錄以來襲擊湯斯維爾地區的最強熱帶氣旋,在歷史上所有曾吹襲昆士蘭州海岸的風暴中依然非常強勁[2]。湯斯維爾機場所測持續風速為每小時139公里,陣風時速更達196公里,考慮到風速計部分受到上風口的城堡山Castle Hill)阻擋,因此實際風力可能更強[4]。風暴把很粗的鋼質電線桿掰彎,將房屋刮離地基,還把所有樹葉一掃而空。四處飛散的瓦礫仿佛槍彈般穿入纖維水泥牆,部分房屋的整個屋頂被掀,砸在車輛或其他建築上,[1]風暴還導致大範圍停電[17]。氣旋過後對湯斯維爾6000套房屋的統計結果顯示,約有0.7%被徹底摧毀,1.7%損傷嚴重但尚可修復,13.3%受輕度破壞[18],另有來源估計受損及被毀房屋共占六成之多[17]。艾爾西亞過境數月後,湯斯維爾市政府稱約有200套房屋夷為平地(約占1%),另有600套不能入住,多達4000套受損[19]。除昆士蘭州住房委員會的兩百套住宅外,戰事服務之家委員會在湯斯維爾修建的七百套住宅中也有五百套受損或被毀[1][20]。風暴單對政府所有的建築就造成至少六百萬澳洲元損失[20]。艾爾西亞還在湯斯維爾奪走兩條人命,一名男子死於住房倒塌,另一人因壓力引發心臟病身亡[14]

雖然氣旋來襲時接近退潮,但巨浪結合高漲的風暴潮依然對沿海大面積地區構成破壞[1]。湯斯維爾港測得2.9公尺的風暴潮[2]羅斯河Ross River)水位暴漲2.7公尺,將城內多條街道淹沒[1]。河上一條駁船從停泊處脫開,然後與多條小船相撞,造成重大損失[13]。各地以圖拉吉亞Toolakea)風暴潮最高,估計達3.66公尺[2]。除風暴潮外,海浪引起的破壞也很嚴重[4]。包括帕拉倫達角Cape Pallarenda)在內多地的海塘和沿海道路被海浪沖毀[1][2]。強勁的水流致使湯斯維爾至圖拉吉亞之間海灘嚴重侵蝕,艾爾西亞中心以北的大棕櫚群島也因西南風導致嚴重侵蝕[4]帕拉倫達Pallarenda)至羅威灣Rowes Bay)之間海灘因侵蝕向內陸退縮15.8公尺之多,風暴登陸點附近的拜爾戈爾海灘Balgal Beach)也有12公尺[17]。氣旋中心以北地區的風暴潮高度急劇下降,但南面持續保持高位,南方遠至麥凱地區的水位都超過正常水平[21]

風暴潮將帕拉倫達公路上的車輛捲走,還把民宅淹沒[1],約四成寓所不能再住人。部分樹木倒塌,輸電線路中斷,幾乎所有建築都失去屋頂,經濟損失約一百萬澳洲元[12][22]桑德斯海灘Saunders Beach)的大風捲起沙粒,剝落樹皮之餘還把房屋的油漆刮掉[17]。湯斯維爾地區雨量普遍達到145至200毫米,其中大部分都是在氣旋進入內陸後所下[5]。大量建築的屋頂受損又進一步導致內牆、電線和私人物品受到雨水嚴重破壞。狂風暴雨令澳洲皇家空軍湯斯維爾基地的倉儲設施受損嚴重,[1]基地內四架直升機被毀[17]。湯斯維爾在風暴過後幾周持續降下瓢潑大雨,排水渠被垃圾阻塞並引發洪災[23]伯德金河本已泛濫成災,一月初來襲的氣旋布朗溫更對災情雪上加霜[24]

昆士蘭州內陸

編輯

昆士蘭州內陸地區僅12小時就降下250毫米雨量,創下15年來的新紀錄。降水對部分乾旱地區的農戶利大於弊,[11][16]但該州西部和南部依然有大範圍區域爆發山洪。不斷上漲的洪水致使多個社區與世隔絕,成百上千戶居民被迫離開家園。[1][22]部分居民唯有帶上能夠打撈上來的任何食糧乘船逃往海拔更高的地區。瓦雷戈河Warrego River)泛濫成災,將瓦雷戈公路Warrego Highway)和米歇爾公路Mitchell Highway)靠近沙勒維爾Charleville)部分路段沖毀[25],昆士蘭州西部大部分主幹道因洪水無法通行[26]。該州西南部成百上千的民宅被淹,除公路受損外,艾爾西亞還擾亂當地鐵路和空中運輸[25]。離開湯斯維爾的鐵路被1.5公尺深的洪水淹沒,多個機場被迫關閉[11][26]。此後風暴返回開闊水域期間又在該州南部沿海地區降下超過200毫米雨量[5]。暴雨引發地表徑流並順流而下,南部地區的洪災一直持續到一月上旬[27]。氣旋外圍雨帶鮑恩Bowen)催生出兩場龍捲風,導致建築和植被受損[2]。此外,艾爾西亞很大程度上還促使雪梨郊區在12月25日發生雷暴並造成破壞[28]

善後

編輯
 
位於湯斯維爾的這幢房屋在狂風下脫離地基並砸在汽車上

湯斯維爾地區風暴過後進入緊急狀態,無家可歸的84人馬上獲得總額7000澳洲元的緊急援助金[14][29]救世軍在氣旋過後馬上開始收集並分發捐獻的衣物,同時向成百上千的災民提供熟食[30]澳洲總理威廉·麥克馬洪迅速抵達湯斯維爾評估災情,並授權向災民分配緊急補助[22][31]。12月底,政府官員宣布州及聯邦政府共同向個人提供重建補助,金額從一千至四千澳洲元不等[32],而且不久後便考慮加大撥款,支付房屋重建的全部開支[20]。湯斯維爾市政府收到2.5萬澳洲元特別補助金,用於在新學年開始前修復學校[32]。截至12月27日,昆士蘭州各廣播電台及其他機構在為災區尋求幫助期間共獲得15萬澳洲元私人捐款[16]西澳州政府提供7.2萬澳洲元救災基金[20]塔斯馬尼亞州政府捐出兩千澳洲元[32]。昆士蘭州估計花費550至600萬澳洲元用於重建,這筆款項最終由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承擔[33]

包括130名工兵在內的600名澳洲陸軍軍人取消聖誕假期並進駐湯斯維爾的拉瓦拉克兵營,協助當地救災工作[11][14][31]。所有軍人分成30組,各自負責不同地區[10]。應昆士蘭州總理約翰·比耶克-彼得森Joh Bjelke-Petersen)委託,澳洲皇家軍團第一營花費十天時間在磁島協助清理和重建[14][30]。應急交通用具、發電機、冰箱、口糧及其他重要物資同專業人員一起運抵磁島[31],島上出現數例腸胃炎病例後,醫務人員迅速前往控制疫情[34]。為表彰皇家陸軍在救災過程中的貢獻,湯斯維爾市政府在該市澳新軍團紀念館Anzac Memorial Park)立起紀念牌匾[35]。淹沒道路的洪水持久不退,導致重建工作一度延遲[22],但災民在風暴過後數天內就拿到約2000塊苫布,用於遮擋受損房屋和建築材料,儘快開始修復[29]。截至一月初,澳洲皇家空軍共往湯斯維爾地區空運225噸應急物資[36]。災後部分地區發生零星搶劫案[16],部分商家涉嫌哄抬物價受到調查[15]。面對氣旋造成的嚴重影響,名稱「艾爾西亞」(Althea)在氣旋季結束後退役,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在澳洲海域熱帶氣旋命名時採用[37]

許多受損的房屋建築質量不佳[12],為此有關部門風暴過後開展工程研究,對建築承受高強度風力所需設計荷載獲得全新認識[38][39]。大部分建築損傷都源自緊固系統和屋頂覆載設計不合理[40],昆士蘭州乃至全澳洲此後都開始尋求更加嚴格的建築規範[41]。三年後,北領地達爾亞受到氣旋崔西重創,促使澳洲制訂更高標準的建築規範[38]。崔西摧毀的許多建築都是艾爾西亞過去後按新規範修建的政府住房,表明研究工作仍然任重道遠[40]。1975年,昆士蘭州發布首份全州通用的建築法規,到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新版昆士蘭州房屋建築規範已在全州範圍採納[40]。根據新法,屋頂需用螺栓和加強緊固件牢牢固定[13][42]。湯斯維爾因建築質量不佳在此次風暴中損失慘重,因此成為全國第一個頒布新建築標準的地區,還為將來的修訂提供試驗場[40][43]。面對艾爾西亞和崔西造成的破壞,詹姆士庫克大學湯斯維爾校區於1977年設立風害研究機構「氣旋測試站」[44]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Bureau of Meteorology. Report by Director of Meteorology on Cyclone Althea (PDF). 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 1972-07 [2020-04-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3-2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Severe Tropical Cyclone Althea Summary.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1). 
  3. ^ 3.0 3.1 3.2 3.3 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 1972 09P Althea (1971354S11159).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sheville.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Callaghan, Jeff. Case Study: Tropical Cyclone Althea, 1971 (PDF). Green Cross International. 2011-09-22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8-22). 
  5. ^ 5.0 5.1 5.2 Oliver, J. Tropical cyclone. Australian Geographer. 1973, 12 (3): 257–263. doi:10.1080/00049187308702635. 
  6. ^ 6.0 6.1 6.2 Fielding, Trisha. The cyclone that tore up the city on December 24. Townsville Eye. 2015-12-19: 26 –透過InfoTrac. 
  7. ^ Cyclone. The Canberra Times. 1971-12-24: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0) –透過Trove. 
  8. ^ 8.0 8.1 Centre for Research on the Epidemiology of Disasters. EM-DAT: The 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9. ^ Cyclone Althea, Queensland 1971. Australian Disaster Resilience Knowledge Hub.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4). 
  10. ^ 10.0 10.1 10.2 Cyclone town starts the big clean-up. The Age. 1971-12-28: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Newspapers.com.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Search on for 10 in cyclone. The Age. 1971-12-27: 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透過Newspapers.com.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Frazer, Ian. History time traveller: Cyclone Althea. Townsville Bulletin. 2011-12-24: 322 –透過InfoTrac. 
  13. ^ 13.0 13.1 13.2 13.3 Porter, James G. Discovering Magnetic Island: A history and description of Magnetic Island, North Queensland. Boolarong Press. 2014: 85 [2020-04-30]. ISBN 978-192504638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透過Google Books.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McMahon flying to Townsville. The Age. 1971-12-27: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Newspapers.com. 
  15. ^ 15.0 15.1 Inquiry into cyclone 'profiteering'. The Canberra Times. 1971-12-31: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透過Trove. 
  16. ^ 16.0 16.1 16.2 16.3 Long recovery road. The Canberra Times. 1971-12-28: 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透過Trove.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Risk Frontiers. State‐wide Natur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PDF) (報告). Queensland 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afety. 2011-02 [2017-03-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4-12). 
  18. ^ Bourriau, Janine. Understanding Catastrophe. Darwin College Lectur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9 [2020-04-30]. ISBN 978-052103219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Google News. 
  19. ^ 200 homes were destroyed by Althea: report. The Canberra Times. 1972-04-24: 9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Trove. 
  20. ^ 20.0 20.1 20.2 20.3 500 War Service homes damaged in cyclone. The Canberra Times. 1972-01-12: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Trove. 
  21. ^ Hopley, David. April 1974. Australian Geographical Studies. 1974, 12 (1): 90–106. doi:10.1111/j.1467-8470.1974.tb00304.x. 
  22. ^ 22.0 22.1 22.2 22.3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Cyclone batters Australia. Tucson Daily Citizen. 1971-12-25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Newspapers.com. 
  23. ^ New downpour at Townsvill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72-01-06: 22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9) –透過Newspapers.com. 
  24. ^ Hopley, David. Coastal changes pro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 Althea in Queensland; December 1971. Australian Geographer. 1974, 12 (5): 445–456. doi:10.1080/00049187408702657. 
  25. ^ 25.0 25.1 Hundreds homeless in floods. The Age. 1971-12-28: 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8) –透過Newspapers.com. 
  26. ^ 26.0 26.1 Floods cut Qld town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71-12-28: 2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8) –透過Newspapers.com. 
  27. ^ Queensland flood summary 1970 – 1979. Bureau of Meteorology. 2010-1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6). 
  28. ^ Cyclonic storms sweep into NSW.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71-12-27: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8) –透過Newspapers.com. 
  29. ^ 29.0 29.1 Storms cause damage in two states and A.C.T.. The Canberra Times. 1971-12-27: 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30. ^ 30.0 30.1 Hodgkinson, Jan. Army helps when disaster strikes. The Canberra Times. 1973-06-26: 1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Trove. 
  31. ^ 31.0 31.1 31.2 PM flies to Townsville.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71-12-27: 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Newspapers.com. 
  32. ^ 32.0 32.1 32.2 Individual grants for cyclone repairs. The Canberra Times. 1971-12-31: 6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33. ^ Disaster relief. The Canberra Times. 1972-02-17: 1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Trove. 
  34. ^ Cyclone relief committee to distribute funds. The Canberra Times. 1971-12-29: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Trove. 
  35. ^ Cyclone Althea. Monument Australia.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36. ^ Townsville's airlift ends. The Age. 1972-01-05: 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Newspapers.com. 
  37. ^ RA V Tropical Cyclone Committee. List of Tropical Cyclone Names withdrawn from use due to a Cyclone's Negative Impact on one or more countries. Tropical Cyclone Operational Plan for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and the Southern Pacific Ocean 2012 (PDF) (報告).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2B–1. 2012-12-12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5-12). 
  38. ^ 38.0 38.1 Andersen, John. Cyclone Althea: December 24, 1971. Townsville Bulletin. 2011-12-24: 20 –透過InfoTrac. 
  39. ^ Walker, George R. Australian Achievements in the Mitigation of Wind Damage to Housing from Tropical Cyclones (PDF) (報告). 1991-10-1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7-03-12). 
  40. ^ 40.0 40.1 40.2 40.3 Walker, George R.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cyclone Tracy on building regulations and insurance. Australian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ographic Journal. 2010-09, 60 (3): 199–206. doi:10.22499/2.6003.008. 
  41. ^ Pearce, Tony. Assessing risk (PDF). 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2008-11, 24 (4)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9). 
  42. ^ Percival, Jack. Still an unsafe look in the cyclone belt.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1975-01-19: 63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2) –透過Newspapers.com. 
  43. ^ Leitch, C.; et al. Performance of housing in Brisbane following storms on 16 November 2008. Australian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1-01, 12 (1): 45–62. 
  44. ^ History of the Station. James Cook University. [2020-04-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