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古閣
汲古閣是明末清初文人毛晉的藏書樓和書籍出版處,收藏書籍達八萬四千冊,毛晉亦以「汲古閣」為自己的堂號。按清同治年間的《蘇州府志》汲古閣位於常熟迎春門外七里橋。毛晉去世後,其五子毛扆(號汲古後人)繼承父業。汲古閣現已不存,宅基地屬沙家浜鎮曹浜村。[1]
歷史
編輯毛晉生於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屢試不第,後來得母親戈氏啟發,立志刻書。天啟六年其父去世,他繼承了千頃田產。得到母親的支持後,他將田產變賣,僱傭了二十多位刻工,開始刻書。崇禎十五年,毛晉請通家王咸繪製了《虞山毛氏汲古閣圖》,上繪有九間房屋及池塘兩個,池塘上有二如亭和綠君亭,毛曾在綠君亭「批閱數十載」。這兩口池塘中一個被河流淹沒,一個在1970年代被填平造田。[1]
所刻書籍
編輯毛晉汲古閣所刻較大書籍包括《十七史》、《津逮秘書》、《六十種曲》,此外包括各種珍稀孤本。他收藏孤本出價頗高,曾在自家門上張貼「別家出一千,門內主人出一千二百」。以至於當地有民諺說「三百六行生意,不如鬻書於毛氏」。其刻書花銷也很高,每頁刻工就達到三兩白銀。[1]
其所用紙是自江西定製的,其中薄者為毛邊,厚者為毛泰,其所抄書籍與原版完全一致,稱為「毛抄」。[1]
收藏
編輯汲古閣本在後世為藏書家和文人所愛,吳偉業曾作《汲古閣歌》稱讚其功績[2]。毛晉本就編有《汲古閣校刻書目》,其中記錄了五百三十四種書籍,清朝的悔道人又輯有補遺,補充四十四種,合計共五百七十八種書。清末陶湘喜歡收藏汲古閣本,共藏有刻板書五百四十種。陶湘編寫的《明毛氏汲古閣刻書目錄》(共一卷)中收錄六百二十三種書,其中包括他沒能收藏到的七十五種。《明毛氏汲古閣刻書目錄》序中按語說「鮑芳谷有汲古刊版存亡考一卷」,即悔道人的《汲古閣刻板存亡考》,但實際上悔道人不叫鮑芳谷,而是清朝人鄭德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