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業大學校史
河北工業大學校史,記錄了河北工業大學自其最早可追溯的北洋工藝學堂學緣至今的歷史。
清末初辦時期
編輯1901年,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後,從八國聯軍手中接管天津,並在天津推行包括教育改革、城市建設、交通建設等在內的北洋新政[1]。1902年,袁世凱應周學熙的創辦直隸工藝總局暨附設工藝學堂的建議,命天津知府凌福彭擬定工藝學堂章程、籌辦工藝學堂。凌福彭接受委令後,聘請日本工學士藤井恆久為總教務長,選定天津城東南角貢院以東草廠庵為校址並擬定了《工藝學堂詳訂暫行章程》,該章程中提出了「學堂為人才根本,工藝為民生至計,兩者固宜並重;而講求之道,亦屬相資;工藝非學不興,學非工藝不顯」,這一「工學並舉」教學理念的雛形[2]。
1903年2月16日,袁世凱批准凌福彭關於開辦工藝學堂的暫行章程及申請經費的稟文。 北洋工藝學堂第一批學生僅招30名,招生條件嚴格,報考考生需年齡在15歲至22歲之間,文理通順,曾習英文,天資聰穎,身家清白,體質強健,取具妥保後方可報名,應考者有二三百人。考試當日,時任天津知府凌福彭親任主考。開考前發給洋紙一份,考試科目包括漢文、漢文譯英文、英文等。開考前發給洋紙一份漢文題目為《化學為製造之本》限一小時交卷,漢文譯英文題目亦為翻譯化學題材英文一篇,限兩小時交卷,交卷後出英文論題,題目為格致化學問題。凡考英文者三四日內單發一榜。考試結束後開始錄取工作,其條件非常嚴格,須經面試、初試、複試三輪遴選後方能被錄取[3]。
1903年3月19日,北洋工藝學堂正式開學,袁世凱曾到工藝學堂現場視察學堂各項舉辦情況。自清末廢除科舉制度後,清朝相繼創辦幾所新式學堂,至此年全國只有國立大學堂3所,高等學堂近10所,而北洋工藝學堂正是其一[3]。當時設有化學、染織及普通各科,學制三年。周學熙以直隸工藝總局的身份兼任總辦,藤井恆久任學堂教務長,趙元禮任庶務長,單晉和任董理,教員有徐田、孫鳳藻等。周學熙提出「工藝非學不興,學非工藝不顯」的辦學主張,創辦了全國最早的高校校辦工廠,首開「工學並舉」工業教育思想之先河。 北洋工藝學堂正式開學後,陸續建築新房舍數十間作為講堂、辦公室、教務室。其中貢院前建化學和機器兩場20餘間,備實習用,修建好的化學場和機器場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校辦工廠[2]。
1904年,遵照學部章程,北洋工藝學堂更名為「直隸高等工業學堂」。1907年,直隸高等工業學堂共50名學生成為了第一批畢業生,其中14名優秀學生被選派去日本學習深造。此時,學校已設化學科、機器科、化學製造科、化學專科、機器專科、繪圖科等6科和甲乙兩班預備科。由於學生數額增多,堂舍偏窄,遂於當年9月報請直隸學務處,在河北新區黃緯路孫家花園旁建設新校舍,1908年6月竣工,7月遷入新址。學生數增加至200餘名,教司13人,其中日本教司5人。
民國早期
編輯1912年8月,直隸高等工業學堂改稱直隸高等工業學校,改為秋季始業。1913年2月,直隸高等工業學校改為直隸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14年8月,因財政困難,機械科停招新生,並撤銷中學實科,已有中學實科學生轉入南開中學繼續學業。1916年6月,機械科恢復招生。8月,學校各科成績在北京參加賽會,經教育部審查,均獲優秀,列為甲等,發給一等獎狀。1928年9月,直隸公立工業專門學校隨直隸省改稱河北省,改名為「河北省立工業專門學校」。
1929年5月,升格學院,定名河北省立工業學院,招收高級中學男女畢業生,學制四年。設化學製造、機電工程、市政水利三個系,魏元光任院長。1930年5月,河北省立第一職業學校改為工業學院附屬高級職業部。1931年3月,北洋鐵工廠舊址20畝連同舊有廠房44間、住室34間撥歸工業學院作為分院。接收後,即將機電系工廠移至分院。同時在該址建築職員宿舍、客室及輔助建築物、製革廠等。1934年,學院與全國棉業統制委員會商定,合作棉業教育。1934年5月,第三屆全國鐵路沿線生產產品展覽會在北平舉辦,學院應北寧鐵路局及津浦鐵路局的徵集將機械、製革、紡織印染各廠產品運往參展,銷路頗暢。6月,學院開設水利學系,與北洋工學院、華北水利委員會、導淮水利委員會、黃河水利委員會、太湖流域水利委員會、中央模範灌溉局等7個單位商訂合辦水利實驗工作,並建築全國第一個水工實驗所[4]。1935年11月,「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竣工建成,並在當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舉行落成典禮[4]。
抗日戰爭時期
編輯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侵華戰爭,7月28日天津淪陷,河北省立工業學院慘遭破壞,水工實驗所被炸毀,歷年文書卷宗、圖書儀器被搶劫一空,教學被迫中斷。同年8月,學院秘書路蔭檉攜帶公章及經費餘款到天津英租界慈惠學校暫避,並辦理資送教職員轉移及學生轉學、借讀等事宜。占領天津的日軍勒令學校複課,但遭到學校負責人路蔭、楊十三的拒絕,故校舍被改作日軍陸軍醫院,該校停辦八年[5]。
1938年3月,河北省立工業學院師生楊十三教授、馬灃教授、洪麟閣、連芬亭等組成「華北人民抗日自衛委員會」所屬「工字團」,參加冀東抗日聯軍,同日偽軍浴血奮戰[5]。10月,洪麟閣壯烈犧牲。1939年7月,楊十三捐軀太行[5]。
國共內戰時期
編輯1945年,抗戰勝利後,河北省立工業學院停辦八年後開始復校,並於1946年開始招生,設化學工程、機械工程、電機工程、水利工程、紡織工程等5個系,學制四年,同時附設高級職業部,設化工、機工、土木、染織和電機5個科。同年10月21日,舉行開學典禮。
1946年,路蔭檉任院長,天津市立第一圖書館多批次送還原河北工學院所藏書籍。6月,大悲禪院將河北工學院分院占用該寺院的土地20畝,自願無償奉送;產權契約即日移交予工學院。10月,中央教育部將河北省立工業學院改名為河北省立工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編輯1949年1月,天津地區政權更替後,河北工學院由天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撤銷訓導處,實行院長負責制。1951年4月18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開北洋大學和河北工學院負責人及教職工代表、學生代表座談會,宣布成立並校委員會、成員會。1951年6月2日,時任教育部部長馬敘倫簽發文件,將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自1951年8月1日起正式成立新校,初步意見擬定名為天津大學[6][7]9月26日,在北洋大學南院大禮堂舉行了天津大學成立暨開學典禮[6]。同時,學校在原屬南開大學校產土地的七里台地區建設天津大學新的校舍[5]。
四院時期
編輯1958年,河北省委決定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支援下於天津河北區元緯路原河北工學院校址新建河北工學院。天大南開共支援十九名正副教授、講師任教學骨幹,另外支援三十名青年教師,此外當年還分配五十餘名大學畢業生到新成立的河北工學院從事教學工作[5]。
1959年12月,河北省委決定將河北工學院遷往邯鄲市。1960年2月26日,院長潘承孝、邯鄲市副市長蔡志傑等在邯鄲召開會議,確定新校址定位於邯鄲市規劃中心廣場的東北角橫軸以北,光明大街以東,沁河以南、滏陽河以西範圍內。
天津工學院時期
編輯1961年,天津機電學院、天津化工學院與天津建築工程學院合併,定名為「天津工學院」[5]。1962年2月,河北省決定,河北工學院不再遷往邯鄲,邯鄲基建工程按下馬項目處理。7月,河北工學院併入天津工學院,但由於天津工學院為三所院校新合併組建,且組建動作尚未落實完成,故又稱「四院合併」,由天津市領導[5]。
1962年,調整合併後的天津工學院設有機械工程、農業機械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土木建築工程5個系19個專業,在校生4884人,教職員工3380人,其中專任教師978人。8月26日,河北省決定,河北工學院不再遷往邯鄲,已施工所建的校舍由邯鄲市統一安排。1964年,天津工學院東院建成化工大樓,總面積達1,100平方米。1965年2月10日,中央高等教育部確定天津工學院為全國六十所實行半工半讀教育制度的高等工業學校中之一,次年3月,學校在部分專業低年級學生開始試點半工半讀。
1966年6月底,文化大革命席捲全國,學校被迫停課。1967年1月,因「備戰、備荒」和擔憂天津會成為戰場,河北省遂將省會遷回保定,天津市恢復為中央直轄市。1969年10月,河北省發布《關於河北省在天津市十所大專院學隸屬關係的通知》,確定將位於天津市的天津工學院和河北大學、天津中醫學院三校由河北省領導[5]。1969年11月5日,1,570名師生搬遷疏散到河北涉縣索堡鎮的深山中。此後,已在邯鄲建設有分校的天津工學院,關於是否繼續向河北省邯鄲市搬遷長期存在爭議。
河北工學院時期
編輯1971年11月29日,河北省革命委員會批准天津工學院改名為河北工學院。
1978年,河北工學院原院長潘承孝致信鄧小平,陳述了搬遷的利弊,鄧小平批示「高校搬遷宜慎重再慎重」[8]。1979年6月11日,河北省委決定:河北工學院繼續在天津辦學,邯鄲部分調整撤銷,天津市委決定,河北工學院按駐津單位對待,在物資供應、參加會議、閱讀文件、保健醫療等方面給予照顧[8]。
1980年3月13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與煤炭工業部簽定協議,將河北工學院邯鄲校址轉交給河北煤礦學院。
1992年5月20日,河北省省長辦公會決定,河北工學院在廊坊設立分院並於當年招生。10月14日,廊坊分院舉行首屆學員開學典禮。1993年7月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致函國家教委,申請將河北工學院更名河北工業大學。
1994年6月2日,河北省決定同意將河北工學院、河北大學列為河北省重點建設的兩所大學。
1995年2月16日,國家教育委員會批准河北工學院更名為河北工業大學。4月28日,「河北工業大學」之新校名告啟用,江澤民題寫了新校名。2004年5月,學校舉辦建校百年紀念活動。
校史爭議與共識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王健. 繁荣、失落与回归——从海河的变迁剖析天津城市空间形态的变迁. 《都市計畫》增刊. 2009.
- ^ 2.0 2.1 陳瑞林. 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6-06-01: 276. ISBN 978730213194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3.0 3.1 北洋工艺学堂招生秘闻. 天津青年報. 2003-10-13 [2019-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 ^ 4.0 4.1 張偉兵.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成立及早期相关史实. 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6-09-15, (2016年03期).
- ^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天津市志·高等教育志. 天津: 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員會辦公室. 2007.
- ^ 6.0 6.1 一天. 定名天津大学. 今晚報. 2015-08-07.
- ^ 宗文舉、張寶運.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创举——北洋大学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9-25, (2004年03期).
- ^ 8.0 8.1 時曉玲. 解不开的三地缘. 中國教育報. 2017-06-27.
- ^ 王敬照. 河北省与天津市、教育部共建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日報. 2014-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