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絨毛鯊
澳洲絨毛鯊(學名:Cephaloscyllium laticeps)是澳大利亞南部特有的貓鯊科絨毛鯊屬鯊魚,主要棲息於深達220米的大陸架上,其體長約1米,身體粗壯,頭部寬大,尾巴較短,第一背鰭比第二背鰭大得多,背部具有許多褐色或灰色斑塊和斑點,因而易於辨別。
澳洲絨毛鯊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
亞類: |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
目: |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
科: | 貓鯊科 Scyliorhinidae |
屬: | 絨毛鯊屬 Cephaloscyllium |
種: | 澳洲絨毛鯊 C. laticeps
|
二名法 | |
Cephaloscyllium laticeps (A. H. A. Duméril, 1853)
| |
澳洲絨毛鯊的分布範圍 | |
異名 | |
Cephaloscyllium nascione Whitley, 1932 |
澳洲絨毛鯊為夜行性動物,且大多數個體一年當中都會停留在同一地區,以小型甲殼類、頭足類和魚類等動物為食。受到威脅時會迅速吸水,使身體膨脹變大。該種鯊魚為卵生,雌性每隔20到30天產下一對有著明顯褶皺的卵鞘。卵孵化需要11至12個月的時間。該種鯊魚對人無害且商業價值低,不過有時會被流刺網或海底拖網兼捕,但由於其極強的適應能力,捕獲後依然能夠存活並被放生。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該物種的保護狀況列為無危。
命名
編輯澳洲絨毛鯊由法國動物學家奧古斯特·迪梅里於1853年在科學期刊《動物學評論與雜誌》(Revue et Magasin de Zoologie)上首次科學描述並命名,彼時稱為Scyllium laticeps,模式標本是一隻捕獲於塔斯馬尼亞附近,長79厘米的雄性個體。[2] 種加詞「laticeps」源自拉丁語「latus」,意為「寬」,後綴「ceps」意為「頭」。[3] 澳洲絨毛鯊與紐西蘭的頭絨毛鯊(Cephaloscyllium isabellum)這兩種鯊魚的卵鞘形態上有所不同,澳洲絨毛鯊的卵鞘有明顯褶皺,而頭絨毛鯊的卵鞘較光滑,除此之外兩種鯊魚的外形近乎相同。[2]
外形
編輯澳洲絨毛鯊身體粗壯圓潤,尾柄處較細。頭部占身體總長的五分之一以下,寬而略扁,吻部短而厚鈍。鼻孔被短而呈三角形的皮瓣分成兩個小的進出口,皮瓣不及嘴部。嘴部較大,嘴角無溝,牙齒眾多且細小,有多個尖頭,嘴部閉合時上排牙齒外露。大而橢圓的眼睛位於頭部稍靠上表面的位置,眼下有未發育完全的瞬膜和脊線。[2][3]
背部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比第二背鰭大。第一背鰭起源於鰓蓋前半部的腹鰭基部,而第二背鰭位於臀鰭上方。胸鰭大而寬,臀鰭比第二背鰭大。尾鰭短而寬,下葉不明顯,上葉末端有明顯的腹側切口。皮膚厚實,覆蓋著箭頭狀的鈣化真皮小齒,幼鯊身上的皮齒較為稀疏。[2][3] 背部和側面呈淺灰色至棕色,具有不規則的、緊密排列的深色馬鞍紋和斑點,從眼睛下方到胸鰭起點處有黑色條紋。鰭沒有明顯的淺色邊緣,腹部為乳白色,鰭上有斑點。成年個體中間常有一條深色條紋。[4] 目前已知的最長個體為1.5米,不過很少有超過1米的個體。[3]
分布
編輯澳洲絨毛鯊棲息在澳大利亞南部的大陸架上,從西澳大利亞州的勒謝什群島到新南威爾斯州的傑維斯灣,以及塔斯馬尼亞州附近都有分布。該種鯊魚通常出現在岩石礁或海藻床上,從近岸到220米的深度都有發現。[2][5]
習性
編輯澳洲絨毛鯊是澳大利亞南部沿岸水域中最常見的貓鯊科物種之一,通常行動遲緩,夜間則活動較多。白天時,常單獨或成群地岩架下或洞穴內休息。一項跟蹤研究顯示,有些個體可能連續數月保持活動,有些則會時而活動時而休息,休息時可達五天。大多數澳洲絨毛鯊通常整年都會留在棲息地里,經常光顧既定的覓食區或首選棲息地。也有少數鯊魚曾被記錄到可以活動300公里的距離。[6][7] 這種極具耐性的鯊魚可以在水外生存超過一天。[8]
作為其生態系統中的頂級捕食者之一,澳洲絨毛鯊以甲殼類動物如螃蟹和龍蝦,頭足類動物如魷魚和章魚,以及一些小型魚類為食。即使是體型較大的獵物也往往會被整個吞食。一些個體長時間的休息可能與其消化有關。[2][7] 像其它同屬物種一樣,該種鯊魚能夠迅速吸水使其身體膨脹,以防禦天敵,例如扁頭哈那鯊,以及一些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等。通過吸水膨脹,絨毛鯊可以將自己卡在岩石裂縫中,使自己難以被吞咽,或是僅僅威懾天敵。[6] 已知海螺會捕食該種鯊魚的卵。目前存在著澳洲絨毛鯊被寄生蟲寄生的記錄。[3]
繁殖
編輯澳洲絨毛鯊為卵生,雄鯊的牙齒比雌鯊更大,用於在交配時咬住雌鯊。[6]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特定的交配時節,但雄鯊全年都可進行繁殖。雌鯊有一個卵巢和兩個輸卵管,每次排卵時向輸卵管各排放一個卵子,雌鯊可以儲存精子至少15個月。雌鯊全年都能產卵,從一月到六月大約每20天產一對卵,其餘時間每30天產一對。一對卵中的第二個卵會在第一個卵產下後12-24小時內產下。[6][7]
淡色的瓶狀卵鞘長約13厘米,橫截面直徑約5厘米,表面有19-27條橫向褶皺。卵鞘的四個角有長長的卷鬚,可以讓雌鯊將卵鞘附著在海底。[3] 在圈養條件下,胚胎在兩個月大時發育出外鰓,並一直保留到五個月大,此時開始出現色素沉著。六個月時,胚胎生長加速,卵黃囊開始萎縮,到九至十個月時完全消失。孵化通常發生在第十一至十二個月,新孵出的幼鯊體長約14厘米。雄鯊在體長71-87厘米時性成熟,[6][7] 而雌性鯊魚體長75-86厘米時性成熟。[7]
人類影響
編輯澳洲絨毛鯊對人類無害,商業價值較低,但在塔斯馬尼亞的部分地區會將其製作為鯊魚片進行銷售。[1][7] 澳洲絨毛鯊會進入捕撈器具並吃掉裡面的動物,給當地的龍蝦捕撈業帶來麻煩。[3] 每年該種鯊魚會被澳大利亞東南部投放的流刺網和海底拖網中兼捕。[7] 兼捕後會被放生,且由於適應能力強,放生後的死亡率很低。目前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將澳洲絨毛鯊列為無危物種。雖然有報告顯示在1973年至1976年和1998年至2001年間澳洲絨毛鯊的捕獲量有所下降,但實際為因捕撈習慣的改變而非實際種群減少造成的。[1] 不過出於預防,塔斯馬尼亞政府規定每人每天捕撈的鯊魚數量不得超過兩條,每艘船每天不得超過五條。[7]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Walker, T.I.; White, W.T. Cephaloscyllium laticep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 2016: e.T41753A68616196 [12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6-1.RLTS.T41753A68616196.en .
- ^ 2.0 2.1 2.2 2.3 2.4 2.5 Compagno, L.J.V. Sharks of the World: 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Shark Species Known to Date. Rom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zation. 1984: 299–300. ISBN 92-5-101384-5.
- ^ 3.0 3.1 3.2 3.3 3.4 3.5 3.6 Bester, C. Biological Profiles: Australian Swellshark. Florida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Ichthyology Department. Retrieved on 7 September 2009.
- ^ Compagno, L.J.V.; M. Dando & S. Fowler. Sharks of the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5: 217. ISBN 978-0-691-12072-0.
- ^ Kuiter, R.H. Coastal Fishes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9. ISBN 0-8248-1523-8.
- ^ 6.0 6.1 6.2 6.3 6.4 Marsh, N. (15 August 2007). "A Swell Little Aussie Shark"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10 August 2009.. Shark Diver Magazine 15. Retrieved on 7 September 2009.
-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Awruch, C.A. (2007).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movement patterns of the draughtboard shark, (Cephaloscyllium laticeps): implications for bycatch management".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Tasmania, Australia.
- ^ Whitley, G.P. The Fishes of Australia, Part 1. Royal Zoological Society of New South Wales. 1940: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