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梵語: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簡稱無生忍,大乘佛教術語,忍辱波羅密之一種,為菩薩修行忍辱波羅密與三解脫門的成果,指智慧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退轉[1]。
概論
編輯忍辱波羅密可分為柔順忍[2]與無生忍二者[3]。菩薩修行柔順忍,至於頂位,之後進入無生忍,進入無生忍之後,菩薩就不再退轉[4]。
無生法忍是菩薩對諸法畢竟空的體認[5][6][7],菩薩修行至第七地時得無生法忍[8][9],也說無生法忍爲圓教初住菩薩、或別教初地菩薩所證。[10]
註釋
編輯- ^ 《佛學大辭典》【無生忍】(術語)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也。仁王經說五忍,此為第四。或為初地之證名,或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論五十曰:『無生忍法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噁心,是故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仁王經良賁疏曰:『言無生者,謂即真理。智證真理,名無生忍。』楞嚴經長水疏一下曰:『了法無生,印可決定,名無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實相,名無生法。無漏真智,名之為忍。得此智時,忍可印持,法無生理,決定不謬。境智相冥,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十二曰:『如龍樹說,初地已上亦得無生。若依仁王及與地經,無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觀經疏曰:『無生忍是初地初住。』
- ^ 《佛學大辭典》:「【柔順忍】又作思惟柔順忍。意指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柔順,指其心柔智順,於實相之理不乖違;忍,指能安住其地位,慧心安法。」所以,柔順忍就是按照佛法中的真如實相去做,內心能柔軟隨順真理的意思。
- ^ 《大智度論》卷53:「無生觀有二種:一者柔順忍觀,二者無生忍觀。」
- ^ 《大智度論》卷41:「於柔順忍、無生法忍中間所有法名為頂,住是頂上直趣佛道,不復畏墮。」「頂增長堅固,名為菩薩位,入是位中一切結使,一切魔民,不能動搖,亦名無生法忍。」
- ^ 《大智度論》卷86:「菩薩先住柔順忍中,學無生無滅,亦非無生非無滅,離有見無見、有無見、非有非無見等。滅諸戲論得無生忍。」「乃至作佛常不生惡心,是故名無生忍。論者言得是忍,觀一切法畢竟空,斷緣心心數不生,是名無生忍。」
- ^ 《大智度論》卷87:「云何名無生法忍?知諸法相常不生諸煩惱,從本已來亦常不生。」
- ^ 《大智度論》卷88:「云何為無生法忍?是何所斷何所知?佛答須菩提:得法忍,乃至不生少許不善法,是故名無生法忍。一切菩薩所斷煩惱盡,是名斷。用智慧知一切法不生,是名知。」
- ^ 《大智度論》卷10:「菩薩亦如是立七住中,得無生法忍。」
- ^ 《大智度論》卷10:「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一者、具足空;二者、無相證;三者、知無作;四者、三分清淨;五者、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眾生;七者、一切法等觀,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九者、無生忍法;十者、無生智;十一者、說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別相;十三者、轉憶想;十四者、轉見;十五者、轉煩惱;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調意;十八者、心寂滅;十九者、無礙智;二十者、不染愛。須菩提!是名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應具足二十法。 」
- ^ 印光大師《復袁福球居士書》:「真無生忍,實非小可,乃破無明證法性,最下者為圓教初住菩薩,即別教之初地也,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