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鱠
煙鱠(學名:Aethaloperca rogaa)又稱煙鱸、珞珈鱠,俗名褐九刺鱸、黑瓜子斑,為條鰭魚綱鱸形目鮨科的其中一個種,也是煙鱠屬的唯一一種,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地區,是一種游釣魚。[1][2][3]
煙鱠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i |
目: | 鱸形目 Perciformes |
科: | 鮨科 Serranidae |
亞科: | 石斑魚亞科 Epinephelinae |
屬: | 煙鱠屬 Aethaloperca |
種: | 煙鱠 A. rogaa
|
二名法 | |
Aethaloperca rogaa (Forsskål, 1775)
| |
異名 | |
|
分佈
編輯本魚廣泛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區,在大部分沿岸地區均有分布,包括紅海、波斯灣、南中國海等海域,最南的發現地點在莫三比克海峽的歐羅巴島附近海域,而最北可達日本本州島南部。在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的西澳大利亞州、北領地與昆士蘭省的諸多珊瑚礁中也有分布,而在太平洋上則分布於全部的美拉尼西亞和密克羅尼西亞諸島嶼附近的海域,最東的發現地點為吉里巴斯的鳳凰群島。學者認為該魚可能分布於所有印度西太平洋區的熱帶島嶼沿岸,但目前尚無在模里西斯附近海域發現該魚。[1]
深度
編輯水深10至90公尺。[3]
特徵
編輯成年個體體態扁平,身體大致呈橢圓形,側面略微凹陷,稜角分明,頭部較大[4]。尾鰭後緣截平因而形狀不對稱。[5] ,臀鰭具有軟條9枚,體長為體高之2.5倍以上。前鰓蓋圓形,後緣貝微鋸齒;主鰓蓋具3扁平棘。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8至54枚;縱列鱗數94至104枚。體色為一致的深紅色、褐色或黑色,亦可能有橙色光澤,上顎、鰓膜及其嘴內部為猩紅色或橙色(這也是其英文名Redmouth Grouper得名原因)[5],白化變種則有一條淡色條紋;背鰭前端位於鰓蓋處,彼此相連形成一長條且有明顯稜角[5],總共有硬棘9枚,軟條17至18枚;臀鰭較長,延伸超過肛門,有硬棘3枚,軟條8至9枚;後鼻孔大致為橢圓形且不顯著大於前鼻孔;該魚一般在長到35公分左右成年,體長可達60公分,但野生環境下的煙鱠極少長到這一長度。嘴內有一排尖銳的犬齒,另有2-4排位於下顎的小尖牙,在齶部也長有牙齒[3][4]。幼魚則與成年個體有顯著不同,其通體為白色或幾乎透明,魚鰭均較軟。[5]
生態
編輯本魚喜棲息在環礁或是瀉湖中的岩礁、珊瑚礁區或者是獨立之礁石上,在頂部沒有珊瑚覆蓋的珊瑚礁中較為常見,尤其喜愛棲息在多淤泥的海床以及珊瑚礁上的海底洞窟內部或是附近[6][3]。
小於6厘米的幼魚會將自己偽裝成刺尻魚屬Centropyge的幾種魚類,例如費氏刺尻魚(Centropyge fisheri)、多棘刺尻魚Centropyge multispinis和黃胸鰭刺尻魚Centropyge flavipectoralis,也可能偽裝成雀鯛屬Pomacentrus和眶鋸雀鯛屬Stegastes魚類。幼魚偽裝成的魚類均是較為溫和的食草魚類,因此可以在捕食時迷惑獵物從而占據優勢,這種策略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攻擊性擬態。魚會一直維持它們的偽裝直到它們的體長明顯超過被模仿的小型魚類為止[5]。成年個體系掠食者,主要食物來源為擬金眼鯛屬Pempheris的小魚、諸如蝦蛄等甲殼類以及頭足類。[4][7]煙鱠的捕食者主要為更大的魚類以及海洋哺乳動物。
煙鱠全年均會繁殖,目前尚無證據表面該魚會在繁殖期間聚集。該魚一代的長度大約為13-18年,但學界目前對於具體繁殖習性、性成熟年齡仍然所知甚少。[5][8]
種群情況
編輯儘管煙鱠分布範圍遼闊,但在大部分分布範圍內的海域該魚都不算是常見魚類。有觀察報告指出在杜拜、尚吉巴、葛摩、莫三比克、查戈斯群島、馬爾地夫、印度和卡達海域及沙烏地阿拉伯的波斯灣海域該物種都頗為罕見,平均每平方公里均只有不到1條。[9]而在香港、台灣和索羅門群島對漁獲的調查統計也指出該魚在全部捕獲的石斑魚中僅占1%左右[1]。目前,唯一有大規模捕撈的地區為沙烏地阿拉伯的紅海海域,在2005-15年間平均每年捕撈30.3公噸。[1]
經濟利用
編輯為經濟性魚類,肉質鮮美,各種烹調皆宜,[3]但相對於其他石斑魚來說並無較高的商業價值,市面上捕獲的個體多為沿海居民使用魚叉刺魚或是垂釣等小規模捕魚行為所捕獲,在印度洋沿岸大部分地區也是漁網兼捕的魚類之一[10][1]。由於商業開發價值較低,該物種不大可能受到過度捕撈的顯著影響,因此在IUCN2016年的評估中被評為無危(LC)。[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Rhodes, K., Choat, J.H., Myers, R., To, A., Ma, K., Nair, R., Samoilys, M., Suharti, S., Law, C., Amorim, P. & Russell, B. 2018. Aethaloperca rogaa.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e.T132814A46630792. http://dx.doi.org/10.2305/IUCN.UK.2018-2.RLTS.T132814A46630792.en. Downloaded on 05 September 2019.
-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烟鲈. 《中國動物物種編目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9).
- ^ 3.0 3.1 3.2 3.3 3.4 Aethaloperca rogaa. 臺灣魚類資料庫. [2019-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 ^ 4.0 4.1 4.2 Bray, D.J. Aethaloperca rogaa. Fishes of Australia. Museums Victoria. 2018 [2020-06-08].[失效連結]
- ^ 5.0 5.1 5.2 5.3 5.4 5.5 Cathy bester. Aethaloperca rogaa (Redmouth grouper). Discover Fishes. Florida Museum. [2022-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6).
- ^ P.C.Heemstra; J.E.Randall. Groupers of the world (Family Serranidae, Subfamily Epinephelinae).An annotated and 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the grouper, rockcod, hind, coral grouper and lyretail species known to date. FAO species catalogue. 1993, 16.
- ^ Morgan, J.F.C. Serranid fishes of Kenya and Tanzania. Ichthyological Bullutin of the J.L.B. Smith Institute of Ichthyology. 1982: 44.
- ^ A.Mapleston; L.M.Currey; A.J.William; R.Pears; C.A.Simplefendofor; A.L.Penny; A.Tobin; D.Welch. SComparative Biology of Key Inter-reefal serranid species on the Great Barrier Reef.. Project Milestone Report to the Marine and Tropical Sciences Research Facility. 1982.
- ^ R.D.Sluka; S.Lazarus. Grouper (Pisces: Serranida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on the west coast of India.. Marine Biodiversity Records. 2011, 3: 1-3.
- ^ K.K.Bineesh; K.V.Akhilesh; E.M.Abdussamad; D.Prakasan. Seamount associated fishery of south-west coast of India -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Indian. In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2014, 61: 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