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
犀牛是犀科(學名:Rhinocerotidae)動物的總稱,屬哺乳綱奇蹄目,為植食性動物,主要分佈於非洲和東南亞。是最大的奇蹄目動物,也是體型僅次於大象的大型陸地動物。所有的犀牛基本上都是腿短和身體粗壯。體肥壯碩,體長2.2~4.5公尺,肩高1.2~2公尺;體重2800~3000公斤,皮厚粗糙,並於肩腰等處成褶皺排列;毛被稀少而硬,甚至大部無毛;耳呈卵圓形,頭大而長,頸短粗,長唇延長伸出;頭部有實心的獨角或雙角(有的雌性無角),起源於真皮,角脫落仍能復生;無犬齒;尾細短,身體呈黃褐、褐、黑或灰色。[1]
犀科 化石時期:
| |
---|---|
印度犀牛 Rhinoceros unicornis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演化支: | 貘形類 Tapiromorpha |
亞目: | 角形亞目 Ceratomorpha |
總科: | 犀總科 Rhinocerotoidea |
科: | 犀科 Rhinocerotidae J. E. Gray, 1821 |
屬 | |
現存的4屬5種的犀牛除白犀牛外,都瀕臨絕種,其中以爪哇犀牛的數目最少,約50頭左右;而黑犀牛也只有約1萬到3萬頭。這些居住於亞洲與非洲的犀牛面臨原生棲地破壞,東亞的犀牛角買家與歐美狩獵觀光者的威脅。
起源
編輯第三紀
編輯始新世(距今5500-3600萬年前)
編輯至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犀牛化石是在始新世早期的地層中挖掘出來的貘犀[2],此種犀牛的祖先與現代貘類的大小差不多,犀牛祖先之一種森林犀牛在歐洲曾廣泛存在過,個體很小而且善於奔跑。
漸新世(約距今3600萬-2500萬年前)
編輯現代在亞洲的蘇門達臘犀牛之祖先在漸新世出現。
另外在漸新世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陸生哺乳動物——巨犀,它體格健壯和高大,體長約8米,身高5米。不過雖然巨犀和犀牛同屬奇蹄目,但並不屬於犀牛科。
中新世(距今2500萬~1200萬年前)
編輯中新世的後期,出現了獨角犀牛的祖先。目前,獨角犀牛僅存爪哇犀牛和印度犀牛,均分布在亞洲。在中新世以後出現的犀牛體型與現代犀牛相接近。其中有下唇比上唇略大些的大唇犀,下頜有兩顆大牙向前伸出,生活在沼澤地帶,以水中的植物為食。
上新世(530萬~259萬年前)
編輯上新世後期(約300萬年前),雙角犀牛出現。而現今的雙角犀牛有蘇門達臘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
第四紀(259萬年前~今天)
編輯板齒犀個體巨大,5米長,身披厚甲,在額部生有大角,約2米長,牙齒的齒冠高,呈方柱狀,草地上生活,更新世時期在中國華北的及歐洲等地曾有板齒犀生活。
披毛犀和猛獁象外形相似,巨大的身體及長著粗毛的厚皮可以抵禦寒冷,長鼻上有一對巨角,前面一支最長可達1米,生活在寒冷地帶。這兩種犀類先後在不同的時期都已經滅絕了。
根據劉山林等人研究,現存與晚更新世犀牛物種(挾鼻犀(Stephanorhinus hemitoechus)除外)之間根據基因組所建立的分支圖如下所示[3]:
犀科 |
| ||||||||||||||||||||||||||||||||||||||||||
Rhinocerotidae |
現存的犀牛
編輯在犀類的後代中,現僅殘存有犀牛科的4屬5種,主要分布在亞洲和非洲,其中分布在亞洲的犀牛已經瀕臨絕種,非洲犀牛因為還有保護措施尚有族群。主要是因為犀牛角在亞洲作為藥材獲利不菲,現行非洲犀牛角主要由養殖者所提供。其實犀牛角是可以再生的,南非養殖者會將犀牛角砍下,等待約一年半後再度收成,而部分盜獵者貪求方便,奇貨可居,會將犀牛直接殺死取角,隨盜獵導致數量減少,例如以印度盜獵情況比較嚴重。
另外因為犀牛角與指甲的生物成分,其實是完全相同的,肉眼無法分辨,需要經過DNA鑒定才能確認,故不容易買到真正的犀牛角,現在商販還懂得以牛羊的蛋白質部位替代來獲利,甚至用相似成分的貓狗爪,人類指甲屑取代都可以,可以透過此法磨成假貨變換充數,但基本上因為是一樣的物質,說是假貨也有些誤導性與偏頗,實際上在現代中醫的觀點認為,牛角與犀牛角的效果是一樣的,都可以視為清熱與解毒的藥方[4],倒也不構成詐欺與觸犯動物保護法。[5]另外要注意的是,犀牛角的藥用只是偏方謠言,只有安慰作用,已經證實沒有抗癌療效,故有人誤信而花費數百萬台幣巨資購買,導致病情惡化死亡,而且因為家人懷疑是買到假貨檢舉後,經過送相關檢驗機構鑒定,該商鋪真的是使用了取自印度物種的犀牛角,雖然證明業者清白,販賣的不是假貨,但也因為違反保護動物的罪嫌證據確鑿,販賣者還被依法予以逮捕處罰。[6]目前犀牛角的市場中,還有觀賞的用途。[7]
特徵與習性
編輯現存犀牛的特徵是蹄有3短趾,趾尖有寬而鈍的趾甲。除耳尖及耳緣外,犀幾乎其他部份無毛。犀牛多呈灰色或褐色,其中白犀牛的顏色較淡。犀牛視覺差,但嗅覺與聽覺靈敏。犀牛是最原始的哺乳動物之一。犀牛的身體就像一個大盔甲,最長達超過4米,重達6噸。犀牛是有蹄動物,前腳和後腳都有3個趾頭。一般來說犀牛都是灰色或棕色,而且大部分犀牛都沒有毛髮。
犀牛多數生存於開闊的草地,稀樹草原,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牛現代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一般以矮小灌木和草本植物為食物。犀牛用尿與糞堆區分領域範圍。
犀牛多獨居,個體之間很少接觸,只有白犀牛以約10隻的數目群居。多數時候都會避開人類,但在交配季節時期的 雄犀牛,或帶領小犀牛的雌犀牛,稍受刺激就會攻擊任何目標,包括人類。其中黑犀牛是犀牛中脾氣比較壞者,會主動攻擊任何陌生的氣味或聲音,黑犀牛跑的速度很快,即使在荊棘中也可達到45公里/小時的速度,在沒有擊中目標時,轉身的速度也很快。
種類
編輯白犀牛
編輯白犀牛有兩個種類: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simum)和北白犀(Ceratotherium simum cottoni)。在2007年,南方亞種野生種群數量有17480頭(IUCN2008),其經完全滅絕。而人工飼養的北白犀只餘3隻,僅僅位在肯亞的奧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其中唯一一隻公白犀蘇丹不僅已經因為年老而不能再繁殖,更於2018年3月19日因骨骼與肌肉退化、身上出現大面積傷口等原因接受安樂死。[8][9][10][11]
黑犀牛
編輯黑犀牛原產於非洲東部和中部,包括肯尼亞,坦尚尼亞,喀麥隆,南非,納米比亞,辛巴威和安哥拉。雖然被稱為黑犀牛,但牠的顏色是褐色及灰色的。黑犀牛8個亞種中,已有3個亞種絕滅,根據2003年的資料顯示,黑犀的數量已有回升,約3,610頭。黑犀的主要威脅是偷獵和棲息地的減少。[12]
印度犀牛
編輯印度犀牛分布在整個印度恆河平原範圍以及尼泊爾,但過度的獵殺減少了他們的數量。今天有超過3000隻犀牛生活在野外。2014年,印度阿薩姆邦就發現2,544隻,自2006年以來增長了27%,在20世紀初,阿薩姆邦只有大約200隻犀牛。印度犀牛是犀牛中第二大的,僅次於白犀牛,最重可達4000公斤。1910年,印度禁止狩獵所有犀牛,並設立印度犀牛保護區。[13]
爪哇犀牛
編輯爪哇犀牛是世界上最瀕危的大型哺乳動物。根據2002年的估算,只有大約60隻依然存在,只分布在印尼最西端烏戎庫隆國家公園,而越南最後野生個體被槍殺於2010年。[14]爪哇犀牛也是最不為人所知的犀牛物種,牠們主要威脅是因為獵人偷獵它們的角。爪哇犀牛比印度犀牛小,大小接近黑犀。體長包括其頭)的可達2至4米(6.6至13.1英尺),高度可達到1.4-1.7米(4.6-5.8英尺),重量900-2300公斤。[15][16][17]
蘇門答臘犀牛
編輯蘇門答臘犀牛是最小的現存犀牛物種。它分布在婆羅洲和蘇門答臘高海拔地區。由於棲息地喪失和偷獵,其數量已經下降,數量只剩餘200隻以下。[18]成年的蘇門答臘犀牛肩高大約130厘米,體長約240-315厘米,體重約600-950公斤。[19]蘇門答臘犀牛曾經廣佈於印度、不丹、孟加拉國、緬甸、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熱帶雨林與沼澤中。在中國,蘇門犀曾經廣佈於華南地區,尤其是在四川。1916年在中國滅絕。現在野外僅存6個種群,其中4個在蘇門答臘,另外兩個分別在婆羅洲與馬來半島,並可能分布緬甸的茂密山林中。縱使蘇門答臘犀牛數量多於爪哇犀牛,但過去15年在野外只捕獲一隻雌性犀牛。
威脅
編輯藥用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中文百科在線, 犀牛. 2010-12-20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9) (中文).
- ^ 何春蓀. 中華百科全書. [2014-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6) (中文).
- ^ Liu, Shanlin; Westbury, Michael V.; Dussex, Nicolas; Mitchell, Kieren J.; Sinding, Mikkel-Holger S.; Heintzman, Peter D.; Duchêne, David A.; Kapp, Joshua D.; von Seth, Johanna; Heiniger, Holly; Sánchez-Barreiro, Fátima. Ancient and modern genomes unravel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rhinoceros family. Cell. 24 August 2021 [2021-09-05]. ISSN 0092-8674. doi:10.1016/j.cell.2021.07.032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1).
- ^ 犀牛角僅清熱、解毒 其他藥師:未有治癌功效. Yahoo News. 2023-10-23 [202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1) (中文(臺灣)).
- ^ 用指甲解決絕種危機?可代替犀牛角製藥. Yahoo News. 2019-11-08 [202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1) (中文(臺灣)).
- ^ 误信偏方花65万买犀牛角粉 老翁最终仍癌逝 | 世界万象. 東方網 馬來西亞東方日報. 2024-09-01 [202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1) (中文(簡體)).
- ^ 精選書摘. 為何把犀牛角切掉,仍無法保護犀牛免於被盜獵?. TNL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2018-07-11 [2024-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9-01) (中文(臺灣)).
- ^ News | Environment | Poachers kill last four wild northern white rhin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imes Online (30 March 2010). Retrieved on 21 February 2012.
- ^ African Rhinoceros. Safari Now. [19 March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年5月22日).
- ^ 物種滅絕悲歌》全球最後1隻雄性北非白犀牛「蘇丹」接受安樂死. [201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 ^ Sudan, the Last Male Northern White Rhino, Dies in Kenya. [2018-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 ^ Dollinger, Peter and Silvia Geser. Black Rhinoceros. World Association of Zoos and Aquariums. [9 Octo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16).
- ^ Bhaumik, Subir. Assam rhino poaching 'spirals'. BBC News. 17 April 2007 [23 August 20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2).
- ^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爪哇犀牛 WWF
- ^ Javan rhino informat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hino Conservation
- ^ Derr, Mark. Racing to Know the Rarest of Rhinos, Before It’s Too Late. The New York Times. 11 July 2006 [11 October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03).
- ^ Kinver, Mark. Javan rhino 'now extinct in Vietnam'. BBC News. 25 October 2011 [25 Octo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3).
- ^ Sumatran Rhinocero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Animals - National Geographic
- ^ Sumatran rhinoceros-WWF. [2015-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06).
- ^ How can tigers and rhinos be medicine? – DW – 11/07/2018. dw.com (英語).
- ^ 犀角和水牛角的本草考证研究. 中醫藥信息 2022年39卷1期 70-74頁 ISTIC. 2022: 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doi: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1n030ah0xq3w0a40fd0y0j90a0198144 請檢查
|doi=
值 (幫助). - ^ . doi:10.3969/j.issn.1006-6810.2015.11.023.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