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維奇·巴托爾德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0年10月25日) |
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維奇·巴托爾德(俄語: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артольд)俄羅斯東方學學者,在突厥語民族以及中古伊斯蘭史等領域研究卓著,一生撰寫了400多部相關學術著作[1]。著有《蒙古入侵時代的突厥斯坦》、《伊斯蘭百科全書》等。
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維奇·巴托爾德 Васил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Бартольд | |
---|---|
出生 | 聖彼得堡 | 1869年11月3日
逝世 | 1930年8月19日 列寧格勒 | (60歲)
國籍 | 俄羅斯帝國/ 蘇聯 |
職業 | 歷史學家 |
生平
編輯1869年11月,巴托爾德出生於聖彼得堡一個俄羅斯化日爾曼人家庭。他於1887年畢業於聖彼得堡第八文科中學,並在同年秋天進入聖彼得堡大學東方語學系阿拉伯─波斯─突厥─韃靼語專業學習。1893年通過碩士考試。1896年,接受副教授職銜,開始在聖彼得堡大學任教。1897─1901年,任聖彼得堡大學古錢儲存室保管員。
19世紀九十年代,巴托爾德完成巨著《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1900年秋,他將這部著作作為取得碩士學位的論文提交東方語系審查,被大學直接授予最高學位─東方歷史學博士。 1901年起,任聖彼得堡大學編外教授,1906年改為編內教授。1906─1910年任東方語學系秘書。1910年被選為科學院通訊院士,1913年提升院士。多次赴中亞地區進行科學考察,尤以1902年的考察最為成功。此次考察獲取了大量從未刊布使用的東方歷史文獻。
十月革命後,巴托爾德擔任科學院東方學研究委員會常任主席,參與中亞國立大學建校籌備工作。先後協助《突厥斯坦公報》、《邊疆》、《俄屬突厥斯坦》、《伊朗》等雜誌的編輯出版工作。除大量的學術論著之外,他還是《伊斯蘭百科全書》的多產的撰稿人,先後編輯條目246條。巴托爾德認為,一切宗教都必然要適應實際生活狀況,但較之其它一些宗教,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領域,伊斯蘭社團曾在文明民族裡具有顯著的優越地位。[1]
1930年8月19日,因腎臟疾病在列寧格勒附近的療養院逝世,享年61歲。
著作
編輯關於伊斯蘭學的著作:
- 《關於法國一穆斯林關係問題》(1915)。
- 《伊斯蘭教)(1918)。
- 《裏海沿岸地區在穆斯林世界史上的地位》(1925)。
- 《穆賽里姆》(1925)。
- 《古蘭經與大海》(1925)。
其著作全部收入:
- 《瓦·弗·巴托爾德院士全集》,莫斯科,九卷十冊,1963─197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