甌繡浙江溫州的地方傳統藝術,中國十大名繡之一,由中國傳統刺繡發展而來。甌繡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錦衣。興盛於時期,當時多用於廟宇中的刺繡花紋。

工藝

編輯

毛竹刮去青皮,通過分層開片,煮熟抽絲,編織成竹簾,然後用顏料或彩線在上面製成花鳥、山水、人物等作品,所以也稱作「畫簾」。

歷史

編輯
  • 咸豐三年(1853年),溫州開始設有專業繡鋪。
  • 民國五年1916年,溫州設立刺繡局,溫州城區府前街、五馬街、打鑼 橋等處,均設有刺繡社。早期工藝美術家蔡墨笑、金靜芝的刺繡作品,曾在巴拿馬、加拿大和美國展出。
  • 1922年,溫州刺繡藝人林森友改進甌繡生產,此後甌繡成為供欣賞的藝術品。
  •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溫州城區成立溫州市刺繡社 ,廣羅人才,擴大生產,具一定規模。
  • 1957年,名畫家蘇昧朔先生開始為甌繡設計人物繡像。
  • 1960年,溫州承接國家級禮品任務,專制精品,甌繡成為高層次的藝術品。
  • 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甌繡開始日趨衰落。
  • 1979年,溫州匝繡廠職工用彩色絲線100多種,針法20多種,繡成高1米、寬4米巨幅繡品《紅樓夢·十二金釵圖》,造型生動,堪稱甌繡代表作。在香港展出時,觀眾踴躍。魏敬先的《白石 老人》素描繡,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優秀創作獎。人像發繡《孫中山》、《張大千》、《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參加在台灣舉辦的千年中國文物展。
  • 1980年高級工藝師張國民設計的《錦羽迎春》等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陳列於浙江廳。
  • 2001年甌繡被浙江省列為重點保護藝種。


四大名繡
蘇繡 | 湘繡 | 蜀繡 | 粵繡
其它知名刺繡: | | | | | | |

注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