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茅龍筆
白沙茅龍筆是廣東省江門的一種特產,用當地的白茅草製作而成,發明者為陳白沙。目前白沙茅龍筆的製作技術已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 |
分類 | 傳統技藝 |
序號 | 915 |
編號項目 | Ⅷ-132 |
登錄 | 2008年 |
歷史
編輯茅龍筆是新會縣著名特產,始於明代中期,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發明者是有「嶺南一人」之譽的廣東大儒陳獻章。 《廣東新語》有「茅筆」條載:「白沙喜用茅筆,所居圭峰,其茅多生石上,色白而勁,以茅心束縛為筆,作字多樸野之致。」傳說,陳白沙在圭峰山講學時,「山居苦無筆」。那年秋天的一個傍晚,他坐在圭峰山玉台寺前邊的一塊大石頭上看書,忽見石頭上一片白茅長得蔥蘢可愛,便伸手想折一株,卻花了很大氣力才折斷,細看那靠近茅根的斷口,露出一束柔韌而富有彈性的白毛,竟與寫字的毛筆十分相似,喜出望外,立即摘了一把白茅回家,第二天拿出來曬乾,用木棰輕輕砸爛,又放在蜆灰水裡浸泡數個時辰,去囊後再曬乾,紮成了一束做成筆。他用茅筆蘸上墨水,吸墨飽滿;用之寫的「筆」字,筆劃硬朗,飛白生動,還帶有剛陽之氣。白沙大喜,就美其名曰「茅龍筆」。 陳白沙對自己創造的茅龍筆感情甚深,尊稱為「茅君」。在他的詩中有贊茅龍筆之神奇的詩句:「茅君稍用事,入手稱神工」。他晚年病中不能用茅龍筆寫字了,概嘆曰:「長楫謝茅君,安靜以待終。」陳白沙現留下來的書法書跡很多,如《慈元廟碑》(石刻行書)、《「忍」字贊》(木刻行書)、《種萆麻》(紙本手卷,行草書)等。現茅龍筆已入選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
清朝康熙年間新會開始有茅龍筆的專賣店,當時比較有名氣的有「捷元齋筆莊」生產的「先賢白沙茅龍筆」。清末(今新會區惠民路)因有大量做筆工場,曾被稱為「做筆街」或「筆街」,當時較有名的茅龍筆店還有登元閣、會元閣、文香閣。抗日戰爭爆發後制筆業開始式微。但白沙茅龍筆依然名聲在外。
1978年日本代表團到中國訪問時,有代表曾打算買一批白沙茅龍筆回國卻發現很難找到。政府因此撥款5萬元給新會美術工藝廠,重新發掘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術,但不幸的是工藝廠不久轉型生產服裝。多年後當地出現數家製作白沙茅龍筆的私人工場。[2]其中,曾在工藝廠工作過的張瑞亨也開有自己的作坊,並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被選入參加展演。[3][4]
製作方法
編輯白沙茅龍筆以新會區圭峰山的圭峰茅草為材料。茅草經過選裁、錘砸、浸泡、刮青削草、綑紮裝飾等多道工序製作成筆。不同時節的茅草浸泡所需時間不同,如時間過長會損壞茅草的纖維,影響筆的壽命,時間過短則筆的書寫效果不好。這都要在製作時憑經驗判斷。茅龍筆雖然工序簡單,但每支筆依然需要一個月的周期。[5]
陳白沙原來的制筆技術早已失傳,目前的白沙茅龍筆是後人經過反覆推敲重新建立起來的。由於歷史原因,不同作坊的工藝略有差別。[2]
參考文獻
編輯- ^ 【文化遺產】白沙茅龍筆製作技藝[永久失效連結]
- ^ 2.0 2.1 白沙一笔儒天下 “白沙茅龙笔”申报世界非遗. [201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27).
- ^ 火画扇茅龙笔 江门国家级非遗月底出征世博(图). [2010-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30).
- ^ 目前市價200多元/枝 茅龍筆:歷經滄桑期待重煥生機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04-12-04.
- ^ 白沙茅龍筆代表性傳承人張瑞亨:矢志不移傳承茅龍筆文化[永久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