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索里(판소리,Pansori)是一種朝鮮傳統曲藝形式,發源於朝鮮王朝時期的全羅道,流行於朝鮮半島中國東北朝鮮族聚居地區。「盤索里」一詞由「盤」和「索里」合併而成。「盤」意為場所、舞台、空間,「索里」指「唱」或「歌」[1]:1457[2]:269[3]。韓國的國劇唱劇是以盤索里為基礎結合西洋舞台劇而形成的[4]:130

盤索里
韓語名稱
諺文판소리
文觀部式Pansori
馬-賴式P'ansori

盤索里是一種綜合性的曲藝形式,表演時一人坐以擊鼓,一人立以說唱。盤索里以唱為主,說為輔,說唱結合。歌者演唱時一人多角,甚至要模仿天地間的各種聲音[2]:269[5][3][6]。盤索里分為東便制、西便制和中高制三個流派[2]:298[3],現今仍在流傳使用的調式有羽調、平調、界面調三種[6]。盤索里原有十二部曲目,但只有《春香歌》、《沈清歌韓語심청가》、《興夫歌韓語흥보가》、《水宮歌韓語수궁가》、《赤壁歌韓語적벽가》五部,流傳至今[7]:170[1]:1458[2]:268

1964年,盤索里被指定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3]。2011年,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將盤索里申報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由於金正日認為「盤索里的表演不分男女聲部,聲音嘶啞,不適合我們時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欣賞口味」(《金正日選集》第2卷,第59頁),盤索里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沒有進行保護與研究方面的工作。[7]:171

歷史

編輯
 
晚華本《春香歌》

有關盤索里的起源以及出現的確切年代目前並無定論。現存最早有關盤索里的文獻是《歌詞春香歌二百句》。這是1754年晚華柳振漢(1711-1791)在全羅道欣賞盤索里後,用二百句七言漢詩編寫的《春香歌》唱詞[4]:4[2]:291。1810年,宋晚載在其《觀優戲》一文中記載了名唱牟興甲和權三得的故事。有關盤索里的公文《甲申完文》(1824年)也記錄一些早期盤索里名唱的事跡。從這些現存最早的盤索里文獻可以推斷,盤索里至少在17世紀末之前就已經出現[4]:3-4

早期的盤索里較為簡單,是演唱者自編自演的唱段。進入18世紀後,隨著盤索里演唱者數目的增多,盤索里的故事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曲折[4]:4[2]:289。18世紀中葉,盤索里在朝鮮半島南部已經廣為流傳[6],並在朝鮮宮廷演出[2]:290。18世紀末期,盤索里已經發展成為整個朝鮮半島富有獨特民族風味的說唱藝術[6]

19世紀上半葉,盤索里開始進入了名唱時代,出現了權三得、宋興祿、廉季達、牟興甲、申萬葉等「前期八名唱」,19世紀上半葉又出現了朴裕全、金世宗、李捺致等「後期八名唱」。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盤索里進入以宋晚載、李東伯、劉性俊等人為代表的「五名唱時代」。[4]:5

 
朝鮮19世紀有關盤索里表演的繪畫

朝鮮日占期間,作為盤索里後盾的兩班階層瓦解,加之日本通俗藝術的入侵,盤索里開始逐漸失去其社會基礎,走向衰落[2]:295。1964年,盤索里被指定為韓國重要無形文化財,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3]

20世紀初,受西洋舞台劇影響,以盤索里為基礎的唱劇開始出現。1930年,鄭貞烈的《春香傳》公演後產生強烈反響,使唱劇迅速流傳開來。1961年,韓國成立了國立唱劇團韓語국립중앙극장[4]:5

流派

編輯

盤索里藝術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區域的不同流派和風格。其主要流派有東便制、西便制和中高制。[2]:298[3]

東便制是傳承全羅道東北南原、雲峰、興德等山嶽地區盤索里的流派。東便制唱腔陽剛雄健,聲腔與節拍緊緊相扣。東便制聲腔大多帶有羽調,並多號令調,每次起腔字字穩重,收腔則採取「斷聲」法明朗而利落,風格樸素,不用花腔。東便制的中興之祖是宋興祿,分為宋興祿制和其兩個別支金世宗制與鄭春風制。[2]:299-301[3]

西便制是傳承全羅道西南部的光州羅州寶城等原野地區盤索里的流派。西便制唱腔柔美,大多採用「界面調」,「多用花腔,及其講究歌唱技巧」,起腔輕輕發聲,收腔則使用悠揚拉長的餘音,節拍追求多變的裝飾性格調,能淋漓盡致地表現哀怨之情。西便制以朴裕全唱腔為標準傳承,深受興宣大院君的喜愛。朴裕全在漢陽期間,還以西便制為基礎新創了風格截然不同的「江山制」流派。[2]:299-301[3]

中高制是傳承忠清道京畿道地區盤索里的流派。中高制界於東便制和西便制之間,較接近於東便制。中高制以較低的嗓音平穩起腔,中間逐漸提高嗓音,唱到頂點時急降嗓音,對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和音量有很高的要求。中高制聲音高低分明,唱詞字字清晰,曲調樸素,採用朗誦似的唱法。中高制以廉季達、金成玉兩人的唱腔為標準傳承。代表人物有牟興甲和方萬春。中高制在日占後期失傳。[2]:299-302[3]

表演形式

編輯
 
雪梨韓國文化中心開幕式上的盤索里表演

盤索里是一種綜合性的曲藝形式。盤索里表演時一人坐以擊鼓,一人立以說唱。盤索里以唱為主,說為輔,說唱結合。歌者演唱時一人多角,甚至要模仿天地間的各種聲音。歌者演出時右手持扇子亮相。作為道具,扇子根據不同的劇情可以是武士的刀劍,也可以是文人的書筆,也可以是船工的槳櫓。鼓者會根據歌者的說唱速度改變鼓點和音色。鼓者和觀眾還擔任圓場的角色,按時配以「呦嗨」、「好哇」等捧場詞。[2]:269[5][3][6]

調式

編輯

盤索里有穩定的基本調式。現今仍在流傳使用的有羽調、平調、界面調三種調式。京調、設冷節、石花節、鞦韆目等調式都已失傳。[6]

羽調的構成與旋律接近正樂,以do音為基礎基音,純正柔和,浩蕩雄健。平調是以sol音為基音,近似羽調,和暢、淡白。界面調來自全羅道鄉土民謠,以la音為基音,淒婉悲傷,有變化音階(下界面調)。來自京畿道民謠的京調多用於表現輕快、歡快的情節。[6]

曲目

編輯

盤索里原有《春香歌》、《沈清歌韓語심청가》、《興夫歌韓語흥보가》、《水宮歌韓語수궁가》、《赤壁歌韓語적벽가》(《華容道》)、《雄雉打令韓語장끼타령》、《橫負歌韓語가루지기타령》(《卞鋼鐵打令》)、《武淑曰字打令韓語무숙이타령》、《裴裨將打令韓語배비장타령》、《江陵梅花打令韓語강릉매화타령》、《假神仙打令韓語가짜신선타령》、《雍固執打令韓語옹고집타령》十二部曲目。盤索里集大成者申在孝將這十二部中的六部(《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水宮歌》、《赤壁歌》、《橫負歌》)精華之作進行了整理,創作了腳本。朝鮮日占時期,名唱李善有最終演繹出了其中的《春香歌》、《沈清歌》、《興夫歌》、《水宮歌》、《赤壁歌》五部,流傳至今。[7]:170[1]:1458[2]:26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李岩; 徐建順、池水涌、俞成雲. 《朝鲜文学通史》.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年9月. ISBN 978-7-5097-1511-6.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韓] 田耕旭; [韓] 文盛哉 譯. 《韩国的传统戏剧》.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14年11月. ISBN 978-7-309-10893-4.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李紅梅. 历史与当代文明中韩国“盘索里”艺术的生成、变异及走向. 《音樂研究》. 2008年04期. 
  4. ^ 4.0 4.1 4.2 4.3 4.4 4.5 [韓] 金大幸; [韓] 閔子、郭雪妮 譯. 《韩国的盘所哩文化》.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14年11月. ISBN 978-7-5087-4884-9. 
  5. ^ 5.0 5.1 李黃勛. 朝鲜族的说唱艺术——盘索里. 《中國音樂》. 1989年04期.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金昌浩. “盘索里”的特征及其在中国的流传. 《戲曲藝術》. 1987年03期. 
  7. ^ 7.0 7.1 7.2 趙楊. 《朝鲜民间文学》. 銀川: 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年12月. ISBN 978-7-5544-0134-7. 
  8. ^ “80后”夫妻情系中国朝鲜族盘索里. 延邊新聞網. 2013-12-19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2). 

相關條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