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坎 (貴州)
石門坎(苗語:hmaoblisnaf),是中國貴州威寧縣石門鄉的一個著名苗族村寨,石門鄉政府所在地。石門坎位於烏蒙山腹地,目前經濟靠煤礦開採支撐。
歷史
編輯石門坎原為苗族一支大花苗的聚居地。1905年,英國衛理公會傳教士柏格理應大花苗的邀請,來當地傳教。柏格理在當地興建了教堂、醫院和學校,並為當地苗民引進了馬鈴薯、玉米等農作物以及農業試驗場。他還為當地苗民改進了土灶和紡織機,並在當地人的幫助下,歷史上第一次為苗語創建了書寫系統:滇東北老苗文(又稱為石門坎苗文)。柏格理及其他傳教士還試圖按照西方的習慣改良當地的風俗,引入了多種體育、文化運動,並堅持舉辦端午節運動會,成為全苗族的盛會。
在短短時間內,石門坎一躍成為中國西南地區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全民受教育程度甚至超過了同時代的許多漢族地區,石門坎中學校友中甚至擁有博士兩名,23人進入了大學學習,著名人物包括楊漢先(貴州大學副校長、創建人之一)、張超倫(紐約大學醫學博士)等。當時石門坎被稱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區"。
1948年10月9日,石門坎發生5.8級地震,造成了沉重損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石門坎被選為滇東北苗語的代表點。在三年大饑荒和文化大革命的打擊下,石門坎的基礎設施破壞殆盡,苗語教學一度被完全停止。目前石門坎已經成為威寧最貧窮的地區,失學率極高,氟中毒現象普遍。
參考資料
編輯- 清末民國時期基督教會在貴州的辦學活動及其影響. 肖金香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 李昌平:走進石門坎
- 南方周末·福音下的石門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貴州苗族教育史
- 中國青年報·石門坎往昔:貧困村的西式教育試驗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