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荒漠遠征

1878年—1885年阿根廷战争

沙漠征服(西班牙語:Conquista del desierto)也稱為第二次荒漠遠征,是1878年至1885年間由阿根廷政府組織的一個軍事行動,以藉由此行動將領土擴張到馬普切人蘭蓋爾人西班牙語Pueblo_ranquel德烏埃爾切人西班牙語Tehuelches等土著人(這裡指的是中西部邊境的部落)控制的區域。自此,阿根廷政府的有效控制延伸到當時屬於土著區的潘帕地區西班牙語Región pampeana西部和巴塔哥尼亞地區。在此背景下,當土著人被軍事力量驅逐到土著保留地時,他們被文明化、喪失了土地和身份,被展覽或是被強迫勞動。

沙漠征服

胡安·馬努埃爾·布拉內斯繪製的《沙漠征服》(這一部分在前排顯示了胡利奧·阿爾亨蒂諾·羅卡
日期1878年-1888年
地點
結果 阿根廷取得決定性勝利
領土變更 阿根廷取得了對巴塔哥尼亞潘帕地區西部的有效控制
參戰方
阿根廷 馬普切人
指揮官與領導者
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
康拉多·比列加斯
西普里亞諾·卡特列爾
伊格納西奧·科利克奧
巴倫廷·賽韋克
胡安·加利弗古扎
伊納卡亞爾
福耶爾
特里派勞
馬努埃爾·拜戈里塔
佩耶烏曼
派內
馬努埃爾·納蒙古扎
費利西亞諾·普蘭
比森特·卡特里瑙·平森
馬里亞諾·羅薩斯
埃普梅爾
倫克古扎
阿爾瓦里托·魯邁
兵力
6000名戰士
1000名盟友
加利弗古扎的8000名戰士
納蒙古扎的5000名戰士
賽韋克的5000名戰士

這些事件成為目前阿根廷國內廣受爭議,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傳統的阿根廷官方立場認為這是一場軍事壯舉和合法戰爭,是為了在其自西班牙帝國繼承的領土上有效行使主權,對邊界上那些土著人犯下的屠殺和搶劫罪行的回擊。與官方立場相反,阿根廷政治家和記者控訴這應當被視為是阿根廷軍隊犯下了「反人類罪」。

馬普切、蘭蓋爾、德烏埃爾切等土著人社會傳統立場認為這是阿根廷「新印加人英語Huinca」( 馬普切語 「Huinca」,在馬普切語裡,這指的是白色的印加侵略者,歷史上,印加人曾入侵馬普切,印加人被視為侵略者。而白色的印加侵略者主要指西班牙帝國的白色殖民者,以及之後統治智利、阿根廷的白色人或混血人)對他們祖先土地的非法入侵。

一些阿根廷人的其他立場則是質疑阿根廷政府對待土著民族的行為、以及征服過程中的暴力、單方面強加的行為,權利得不到保障以及使大地主集團受益的目的。那些土著人社會、一部分阿根廷人和其他國籍的學者形成的最新意見認為,這是種族滅絕和有組織的種族文化滅絕

在更廣泛的歷史意義上,這一歷史術語還包括那些沙漠征服前的預先行動西班牙語Campañas previas a la Conquista del Desierto,即在1879年的大戰之前,由阿根廷政府和各省政府聯合進行的一些軍事征討行動,以對抗土著人。

背景

編輯

西班牙殖民者在16世紀來到了拉普拉塔河畔並建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城,這直接導致了西班牙人與以彭巴人為主的當地印第安部落們的第一次對抗。

當地的印第安人們需要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腹地來養牛,並且拓荒者們對這個地方的占領還趕走了印第安人們狩獵的大多數動物。印第安人做出的回應是攻擊這些城市,殺死它們的居民,釋放掉或偷走農場的牛和馬。作為回應,歐洲人拓殖者們建造了堡壘並保護了他們自己,擋住了頻繁的攻擊。

分隔殖民者的農場和印第安人的領地的邊境線從布宜諾斯艾利斯向外移動。到了18世紀末,薩拉多河成為了這兩個文明間的界線。許多印第安人被迫丟棄他們的部落,到白人居民的農場去工作並和他們混居在一起,如此,南美牛仔(gaucho)[1]這種人便誕生了。

這些省份於1816年獲得了獨立之後,它們之間又有了許多內部的政治鬥爭,但是這些鬥爭被解決之後,它們立即有了一件緊急的活動,那就是有效地占領這個年輕的共和國所宣布占有的那些土地,並通過把新得土地提供給未來的移民們來提升國家的生產。

在1833年,布宜諾斯艾利斯省胡安·馬努埃爾·德·羅薩斯與庫約地區的其他的軍事統帥們聯手發動了攻擊,企圖消滅進行抵抗的部落們,但是只有羅薩斯取得了一點成功。

與此同時,智利於1845年在麥哲倫海峽建立了蓬塔阿雷納斯,這便威脅到了阿根廷對巴塔哥尼亞宣示主權。之後在1861年,智利開始了占領阿勞卡尼亞活動。智利在該地帶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這便警告了阿根廷當權者們。當時在智利被打敗了的馬普切人安第斯山脈東側的那些游牧部落們有著很牢固的關係,並且他們說著同樣的語言。

第二次征服沙漠的計劃的決定與執行之所以被觸發,可能是因為胡安·加利弗古扎和他的6000名追隨者們在1872年攻擊了阿爾韋亞爾將軍城五月二十五日城七月九日城,造成300名拓荒者被殺,200000頭牛被帶走。

這些在攻擊活動中被偷走的牛之後會通過智利人的路被帶到智利,並被交換成貨物。有證據表明智利當權者們對此是了解的,並且還表示了贊成。他們期望強化他們對巴塔哥尼亞領地的影響力,並期望在未來最終占領它。[2]

阿爾西納的軍事活動

編輯
 
截止到阿爾西納壕溝系統的建立的阿根廷國境變化地圖

在1875年,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總統的戰爭部長阿道福·阿爾西納給政府呈遞了一個計劃並且他之後描述其目的是「移民到沙漠,並且不消滅印第安人」。[3]

第一步是以電報線連接布宜諾斯艾利斯與各座堡壘。之後與胡安·何塞·卡特列爾酋長的一份和平條約被簽訂,但是不久後,這份條約就被撕毀,胡安·何塞·卡特列爾酋長和馬努埃爾·納蒙古扎酋長及3500名戰士攻擊了特雷斯阿羅約斯坦迪爾阿蘇爾,以及其他的城鎮和農場。這些地方受到的攻擊的慘烈程度超過了1872年的。400名拓荒者被殺,300名拓荒者被俘,300000頭牛被帶走。[4]

阿爾西納以攻擊印第安人作為了回應,迫使了敵人撤回去,並使得他南下路上的那些堡壘未被摧毀,從而保護了那些被征服了的領地。他還建造了374公里長的壕溝,稱之為「阿爾西納壕溝」。這個壕溝系統在理論上將會成為一條與未被征服的領地之間的界線。這條壕溝寬3米,深2米,成為了印第安人在趕牛時的障礙。

印第安人繼續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和門多薩省南部的農場搶牛,但是他們發現要逃跑是困難的,因為這些動物會減緩他們的行進,並且他們不得不應付追趕他們的巡邏部隊。

戰爭還在持續,而一些印第安人最終簽署了和平條約,定居在了堡壘防線後面的「基督徒地區」之中。一些部落甚至還與阿根廷政府結盟,他們要麼保持中立,要麼為阿根廷軍隊而戰。作為回報,他們被定期地授予牛群和食物。在阿爾西納於1877年逝世後,胡利奧·阿根廷諾·羅卡被任命為了戰爭部長,並且他決定改變阿爾西納的策略。

羅卡的軍事活動

編輯

胡利奧·阿根廷諾·羅卡不同於阿爾西納。他相信面對印第安人的威脅的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消滅他們,制服他們,或者趕走他們。

我們作為一個剛健的民族的自尊心迫使我們要儘快地平定這一撮摧毀我們的財產的野蠻人。講道理也好,動武力也好,我們一定要完成占領──以法律的名義,以進步的名義,以我們自身安全的名義,以這個共和國的最富饒、最肥沃的土地的名義。

——胡利奧·阿根廷諾·羅卡,[5]

在1878年末,羅卡開始不斷而系統地攻擊印第安人定居點,邁出了他的第一步:「清掃」阿爾西納壕溝與內格羅河之間的地區。在1878年12月6日,特奧多羅·加西亞上校的普安師(División Puán)在利韋卡萊爾高地與一支戰爭部隊發生了衝突。在一場短暫但是打得很辛苦的戰鬥中,50名印第安人被殺死,270名印第安人被俘虜,並且33名拓荒者被解救。[6]

之後又發生了許多場武裝衝突。而到了1878年12月,4000多名印第安人被俘,400多名印第安人被殺,150多名拓荒者被解救,15000頭牛失而復得。[6]

在1879年,羅卡帶著6000名裝備了新式的後膛裝填雷明頓步槍的士兵邁出了他的第二步:抵達喬埃萊-喬埃爾。他在兩個月內抵達了喬埃萊-喬埃爾,這期間他殺死了1313名印第安人並俘虜了15000多名印第安人。[7]其他的部隊也從別的地點出發,南下到了內格羅河與內格羅河北邊的支流──內烏肯河。於是這兩條河同時成為了從安第斯山脈到大西洋之間的天然邊界線。[8]這一場攻擊活動導致了馬普切人大規模地移民到智利的庫拉雷韋普孔一帶的地區。

許多定居點被建立在了這兩條河的流域裡,另外還有一些被建立在了科羅拉多河畔。在海邊,一些定居點被建立在了丘布特河流域的南部,並且建立者主要是威爾斯殖民者

最後的軍事活動

編輯

羅卡在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之後成為了總統。他認為有必要儘快征服內格羅河以南的領地,於是命令康拉多·比列加斯上校發動並指揮了1881年的軍事活動。

比列加斯在一年之內便征服了內烏肯省(他抵達了利邁河)。這場軍事活動繼續將印第安人抵抗勢力推到了更南的地方,並使得對方在1884年10月18日發動了最後一戰。這最後的一場起義集合了3000多人,指揮者是伊納卡亞爾酋長和福耶爾酋長。兩個月後,他們在今天的丘布特省投降了。

邊境衝突

編輯

為了對抗阿根廷對巴塔哥尼亞的征服,智利將武器、彈藥、馬匹提供給了他們的印第安盟友們。[9]在1883年1月16日,阿根廷軍隊的一個10人排在追擊一支更大的印第安人戰爭部隊時,在普爾馬里谷遇到了一場智利士兵們準備好了的伏擊,而在隨後的戰鬥中,埃米利奧·克羅塞列斯上尉與尼古拉斯·拉斯卡諾中尉及若干名列兵陣亡。[10]在1883年2月17日,胡安·迪亞斯中校率領一支16人的阿根廷步兵分遣隊跟蹤一支100到150人的印第安人戰爭部隊。在抵達了普爾馬里谷之後,他們被印第安人和大約50名智利士兵包圍。儘管在數量上處於極大的劣勢,但是阿根廷士兵們巧妙地戰勝了攻擊者,其中包括智利分遣隊發起的一場刺刀衝鋒。[11]在1883年2月21日,根據阿根廷陸軍少校馬努埃爾·普拉多所言,150到200名裝備了溫切斯特步槍和馬蒂尼-亨利步槍的印第安人攻擊了阿根廷軍隊的一支在阿根廷-智利邊境執行任務的分遣隊,並在一場四小時的戰鬥中,殺死或打傷了22名阿根廷士兵,而印第安人方面則損失了大約100名戰士。

另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這個單詞在漢語中還沒有統一的譯名。一些音譯名字包括:加烏喬牧人(譯典通、n詞酷、維基詞典)、高丘人(n詞酷)、高卓人(金山詞霸、維基詞典)、加驕牧人(里氏英語詞典)、高楚牧人(維基詞典)。相關解釋為:南美草原地區的牛仔,特別指西班牙人與印第安人混血者 (譯典通);居住在南美洲潘帕斯草原上的牧人,多為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合血統(n詞酷);南美彭巴草原上的牧民,多系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種(維基詞典)。
  2. ^ 喬治·V·勞奇, 阿根廷軍事及與智利的邊界爭執,1870-1902, 綠木出版集團, 1999年, 第43頁.
  3. ^ 內烏肯省政府, 內烏肯歷史評論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5-01. (西班牙文)
  4. ^ 喬治·V·勞奇, 阿根廷軍事及與智利的邊界爭執,1870-1902, 綠木出版集團, 1999年, 第42頁.
  5. ^ 引用自:肯內思·M·羅思, 消滅差異:種族滅絕的人類學, 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 2002, 第45頁.
  6. ^ 6.0 6.1 喬治·V·勞奇, 阿根廷軍事及與智利的邊界爭執,1870-1902, 綠木出版集團, 1999年, 第45頁.
  7. ^ 喬治·V·勞奇, 阿根廷軍事及與智利的邊界爭執,1870-1902, 綠木出版集團, 1999年, 第47頁.
  8. ^ 拉潘帕省文化部, 彭巴人的開拓史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5-12-27. (西班牙文)
  9. ^ 尼霍拉斯·范·德爾拜爾; 大衛·阿爾迪亞, 1982年福克蘭群島的第5步兵旅, 萊奧·庫珀 (出版商), 2003年, 第29頁.
  10. ^ 洛倫索·馬薩, 阿根廷共和國拉潘帕慈幼會傳教團史, 第1卷, 鮑思高出版社, 1967年, 第169頁.
  11. ^ 喬治·V·勞奇, 阿根廷軍事及與智利的邊界爭執,1870-1902, 綠木出版集團, 1999年, 第49頁.

擴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