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常
生平
編輯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科順天府鄉試第十三名舉人[1],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科第二甲第三十七名進士[2][3]。授戶部主事,督蘭州糧餉,又督糧天津,丁父憂歸。服闋,復補刑部,升河南司署員外郎,十二年(1533年)八月升陝西按察司僉事,十七年二月升本省副使,晉中憲大夫,轉陝西苑馬寺卿。升湖廣按察使,丁母太宜人憂,服闋,補官四川。二十六年丁未升河南右布政使,尋轉左,即以疾引休。年八十卒[4]。
家族
編輯父紀紘,字廷儀,弘治十一年戊午科舉人,官秦府長史。子紀誡,字勉夫,號文泉,嘉靖三十八年進士。
參考資料
編輯- ^ 《福建通志》
- ^ (明)張朝瑞. 《皇明贡举考》卷五.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第828冊.
- ^ 魯小俊,江俊偉著. 贡举志五种 上.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9. ISBN 978-7-307-07043-1.
- ^ 《文安縣誌》:方伯紀西皋傳(嚴訥):大方伯姓紀氏,諱常,字元正,號西皋,其先山東人,永樂中諱壽者不願從吏,始占籍文安。壽生經歷亨,亨生長史綋,是為公父。公生五六歲,未能言,八歲讀書,十三解行文,有驚人語,邑庠馬君大章奇之,因締姻好。大章貧且卒,或譖令改盟,父試問之,則泣而不諾,父喜曰:黃童能知大義,他日必不在人下。十八補弟於員,壬午入試中十三名,閱丙戌臚傳二甲進士,授戶部主事,督蘭餉,取路長安省覲,欲奉親歸。長史曰:王遇我厚,豈忍遽別,待汝了官事回,令勛來迎我,未晚也。勛,公兄,長史伯子也。又督糧天津,夜夢長史坐分司前浣溪亭上,召謂曰:我今日到家,無安身處,汝兄弟何不念我平生苦辛。遂振衣去,數日訃至,哭辭欲絕,兼程行十七日抵陝,扶櫬北還。起復補刑部,習法明允,僚友稱為老法司,凡大獄涉疑滯者,皆稱質之。出補僉事陝西,有三憲缺人,皆難隴右,公毅然不避,隴右近邊塞,武官不奉法,公發奸摘伏如神。清水豪右倚山為固,公按治盡獲諸惡,且山谷險峻為盜藪,公入山與賊對壘,指授方略,不三日平之。會秦州盜起,議耑官,改公秦州,又徙漢中。漢中守性驕褊,好庇其下,公至,守正執法,電矚風行,一如振落。課績方面第一,晉中憲大夫,轉苑馬卿。時衙廨就圮,地亡其籍,馬減其額,公竭力整釐,苑圉一新。安定、會寧尤孳恩蕃盛,馬皆足用,特賜金幣,升湖廣憲長。臬司滯牘淹囚最多,公勵精裁決,月餘而囹圄空。丁太宜人艱,服闋,補官四川,囊中如洗,仆賃皆貸之親友,抵蜀,大興文場,岐山袁公雅重之,凡取士必與公第其高下。丁未升河南右轄,尋轉左,即以疾引休。歸林下,玩無奇石,器無精瓷,賦詩課子,日與伯兄把杯對局,怡怡自樂。構小亭,遇令節,必與兄弟共飲亭上,視兄弟之子如己子。族人貧乏者,時惠濟之。歲大飢,人相食,公賦荒年行,出粟賑濟,邑賴以全活甚眾。及病革,口口更衣,呼諸子語之曰:我回視生平,不敢欺人,亦不輕肯讓人,今已矣。公誠正剛介,不依阿人意,初見似齟齬,久則無不孚敬者。嘗手錄長史家訓,告戒次子誡曰:人家興替不在富貴貧賤,使貴為公卿,富比崇愷,而不知禮義,不可謂興。若簞食瓢飲,肘見纓絕,而禮義相先,不可謂替。汝曾大父不願吏,大父學而未究於用,我固不足為法,見汝兄弟各勤職業,未嘗越禮犯分,惟對天焚香,誓不替此心。汝比諸兄弟不同,所望汝為孝子,為忠臣,以勵其後,而示於無窮者,不淺也。今常行年八十,愧不能仰體吾父之心於萬一,敢不以父之示常者,示諸子孫也。後以子誡贈通奉大夫。史氏曰:公至自言自為秀才,未嘗言財貨,以至歷官,此心可贊天地,洵哉!始終無間,所以立身成名,而有功德及於民也。潯陽董氏贊其遺象曰:和不隨時,介不絕俗,遵彼西皋,宛在空谷,於乎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