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石窟
本條目可能不符合維基百科:文件使用方針#使用守則,請協助改善。 |
35°55′30″N 112°57′32″E / 35.92500°N 112.95889°E
羊頭山石窟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山西省高平市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南北朝至唐 |
編號 | 815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羊頭山石窟位於中國山西省高平市神農鎮李家莊羊頭山,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羊頭山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至隋唐時期屢有增建。共有洞窟九個、摩崖龕像三處,其中北魏洞窟八個,摩崖龕像一處,唐代洞窟一共,摩崖龕想兩處。另有北魏至唐代石塔六座、北魏造像碑一通。在半山腰的清化寺遺址有唐代石佛三尊。[1]
歷史
編輯清乾隆《高平縣誌》卷十九引《羊頭山新記》:「山之正東稍南一里余有泉甚清。泉西半里許有梵剎曰清化寺,建自後魏孝文帝太和之歲,初名定國寺,北齊時改名弘福。隋末寺廢,唐武則天天授二年重建,改今額。碑乃唐鄉貢明經牛元敬撰並書。其略曰此山炎帝之所居也。」
羊頭山石窟開鑿時間可分為四期。第一期:北魏太和年間(五號和六號窟)。第二期:北魏晚期(七-九號窟,補鑿五號窟,四號和三號窟)。第三期:北齊至隋(僅在五號窟上補鑿小龕)。第四其:唐代(新開鑿了一號和二號窟,在前朝未完工的石窟上鑿出一個小龕,並在前朝已經開鑿的石窟空位上繼續補鑿石龕)。羊頭山頂有唐代寺院遺址,遺址周邊有古代城址遺蹟。[2]
石窟和建築
編輯一號窟
編輯唐代開鑿,只有一龕。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
二號窟
編輯唐代開鑿,沒有主龕。左面和正面崖壁上雕滿佛龕,總共佛龕22處。
三號窟
編輯北魏晚期,正面和右面均開有一窟。背面雕千佛。正面窟門二側各立一立佛或菩薩。[3]羊頭山開鑿的石窟窟門和內部均偏小,不能讓人站立進出。
-
正面
-
正面窟內部
-
右面
-
背面千佛雕刻
石塔
編輯塔位於三號窟旁。現存方形兩層,第一層有火焰門及塔門左右二力士。火焰門北朝風格明顯,此塔應是北朝時期所建。塔檐為仿木結構,屋檐及瓦壟皆有雕刻。屋檐下方椽布局疑似是早期的平行椽布局。此座塔頂部殘破,目前為露天狀態。北朝石塔頗為罕見,尤其是此類小型石塔。
-
三號窟東側塔
四號窟
編輯北魏晚期,只有正面一窟。窟門二側各立一尊力士。外壁上浮雕千佛。[3]
五號窟
編輯羊頭山最大的一組窟龕造像。正面和右面(東面)各開有一窟。正面窟內有大魏正始二年(505年)題記。[3]
-
正面
-
窟門特寫
-
右側
-
右面
釋迦,多寶並坐龕
編輯五號窟大龕。面朝南,龕內居中雕二佛並坐像(北魏時期流行的釋迦多寶二佛並坐造像)。佛像身著袒右式袈裟,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二者身後有少見的通過滿雕千佛體現的背光。[2]
五號窟頂部
編輯窟頂部有唐代圓形石塔兩座,二者中間圓雕坐佛造像一尊。根據2000年《山西高平羊頭山石窟調查》中繪製的地圖可知,東側(右面)的圓形塔和坐佛為此文章發表之後搬到此處,目前的位置並非是二者原有位置。[3]
千佛碑
編輯北魏風格,位於五號窟前方。四面均滿雕小佛像,共有小佛像2240餘尊。碑高4米,寬1米,厚0.4米。底部總共開有五龕。[3]
-
正面
-
左側
-
右側
六號窟
編輯北魏太和年間開鑿。石窟目前只有一半露出,三面均開佛龕。[2] 右面佛像獨具特色,襟為回字紋,頸上結帶形同十字。
-
左面
-
正面
-
右面
七號窟
編輯北魏晚期,只有一窟。窟門二側各立一尊力士。此窟又叫千佛洞,因洞內三壁雕有1680尊小佛。[3]
-
正面
-
窟內部
八號窟
編輯窟開鑿在一塊巨石上,地震或水土流失導致其從山頂滑下卡在現在的位置。北魏晚期,窟門二側各立一尊力士。[3]
(景區指示牌有將九號窟和八號窟相互換稱,這裡按照其地理位置順序予以修正)
-
正面
九號窟
編輯北魏晚期,只有一窟[2]。其位於山頂,八號窟北面(後方)約10米(此窟並未有道路連接,不建議擅自攀爬)。窟目前只保留了一半,窟頂已經消失。窟內主佛造像(面朝南)背光和三號窟窟門二菩薩背光風格類似,可能是同一時期營建的。
圓形五檐塔和造像碑
編輯圓形塔
編輯唐代或北魏。位於羊頭山山巔(造像碑東側)。塔基呈方形,塔身為圓錐形。塔總共出檐五次,中心為空心。每層為單塊石打磨製成,其每層相互疊摞成塔。[4]
-
正面
-
題記
臥羊造像石
編輯位於羊頭山東峰山巔, 高約2.5米。其底部為臥羊造像石 。四面造像石平面呈方形,其四面壁上均雕一圓拱形龕,內雕一坐佛二脅侍菩薩。南北兩側佛龕較大,東西兩側的稍小。造像石碑頂部上有仿木構石屋頂,籙頂式。頂上面中有一淺凹形,可能上部最初原有塔剎。臥羊底座、四面造像石及籙頂屋頂的組合,在現存造像石形制中較為罕見。
四面造像石其北面西側有題記。魏碑體「大代□□□三年歲次己巳」。此題記年款應為「大代太和十三年歲次己巳」及公元489年。此題記年款說明其營造在孝文帝遷都之前。此石位於羊頭山山巔,是古代翻山的必經之路上,其營造可能是為來往的人祈福弘法之目的。[5]
-
羊頭造型
-
造像龕
其他
編輯圓形七檐塔
編輯位於羊頭山東峰山巔(圓形五檐塔和造像碑山頂的北面),和五檐塔類似。塔基呈方形,塔身為圓錐形。塔總共出檐七次,中心為空心。每層為單塊石打磨製成,其每層相互疊摞成塔。[6]
塔林
編輯位於五號窟後方,復建的寺廟西側,應是其原有的塔林。目前保存有四座塔,均為石質。其造型較為簡單,區別於圓形塔和三號窟石塔。
被毀的圓形塔
編輯原位於九號窟旁,現以破損成單獨殘石構建散落於九號窟和八號窟之間。其造型也是圓形出檐塔,直徑應大於現存的兩座。其毀於歷代地震或是抗戰期間的飛機轟炸。
未完工的石窟
編輯位於八號窟附近。其本身為一塊巨石,表面有人為雕刻線。其中心有開一小型佛窟。
保護
編輯2006年5月25日,羊頭山石窟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家文物局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77. ISBN 978-7-5010-2446-9.
- ^ 2.0 2.1 2.2 2.3 彭明浩. 山西高平市羊头山石窟窟檐建筑遗迹的调查与研究. 考古. 2023, (1): 79-93 [2024-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22) –透過高平市人民政府.
- ^ 3.0 3.1 3.2 3.3 3.4 3.5 3.6 張慶捷. 山西高平羊头山石窟调查报告. 考古學報. 2000, (1).
- ^ 羊头山. 長治市人民政府. 2013-12-17.
- ^ 劉 勇. 羊头山北魏造像题记. 太原日報. 2022-11-11.
- ^ 【高平古塔之一】羊头山石塔群. 山西高平. 2019-04-22 [2024-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