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萊河
膠萊河(英語:Jiaolai River)是中國山東省境內的一條河流,流經昌邑市、萊州市、高密市、諸城市、平度市、膠州市諸縣市。膠萊河幹流總長約130千米,流域面積5478.6平方千米。膠萊河在平度市萬家鎮姚家村分水嶺為界南北分流,向北流入萊州灣,向南流入膠州灣。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澤河、淄陽河、白里河、昌平河、白沙河、三苗家、龍王河、現河、膠河、墨水河。膠萊河現在排水洩洪,但當地群眾仍有運河、運糧河之稱。
膠萊河 | |
---|---|
別名 | 膠萊運河、運糧河 |
流域 | |
源頭 | 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 |
• 座標 | 36°30′00″N 120°00′00″E / 36.50000°N 120.00000°E |
河口 | 萊州市海滄口、膠州市前店口東南 |
• 座標 | 37°06′30″N 119°34′10″E / 37.10833°N 119.56944°E |
流域面積 | 5,478.6平方公里(2,115.3平方英里) |
位置 | 中國山東省 |
本貌 | |
長度 | 130公里(81英里) |
南膠萊河(即膠萊南河),長30公里,為流入大沽河的河道。[1]
北膠萊河古稱膠水,於平度市新河鎮大苗家村出境流入萊州灣,幹流全長100公里,主要支流有澤河、龍王河、現河和白沙河,流域面積3978.6平方公里。該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5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24公斤/立方米。
歷史
編輯元世祖時期為南糧北調接濟京師,當時大運河尚未恢復開通,需要海運漕糧至京師。由於當時航海技術落後,航線貼近海岸線,在成山角由於風浪大易於漂沒。因此於1280年開鑿膠萊運河,萊人姚演被任命為總管,調益都、淄博、寧海兵萬人、民夫萬人開鑿運河。1282年7月,自膠州陳村海口至掖縣海倉口的主體工程初告竣工,南北兩河聯成一體。1283年,元世祖再令擴開,北引平度白沙河,南引平度南村東沽河,西導入運河,以壯水勢。1285年,河道運糧水手軍人達2萬,船1000艘,歲運糧米60萬石。因造船技術與航海技術的進步,海運航線逐步遠離沿岸航行,1289年朝廷停止膠萊漕運,膠萊河廢。
另據《明史》卷68《河渠志五·膠萊河條》有記載:「膠萊河,在山東平度州東南,膠州東北。源出高密縣,分南北流。南流自膠州麻灣口入海,北流經平度州至掖縣海倉口入海。議海運者所必講也。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議開新河,鑿地三百餘里,起膠西縣東陳村海口,西北達膠河,出海倉口,謂之膠萊新河。尋以勞費難成而罷。」由此可見,元代所謂開通膠萊河也只是動議,並沒有真正付諸施工。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王獻主持全面疏浚膠萊運河,引張魯河、白河、現河、五龍河諸水,以增加膠萊運河的水勢。同時建海倉口、新河、楊家圈、玉皇廟、周家、亭口、窩鋪、吳家口、陳村九閘,以調節河道水位,並"置浮梁,建官署以守"。迄今現存九座水閘之一的用於連接石塊用的鐵鋦扣(蝴蝶結形狀,打成或鑄成的鋦子,用來固定兩塊石材防止被大水沖開)。據《明史》卷68《河渠志五·膠萊河條》有記載:王獻開河,「由(膠州)麻灣抵(萊州)海倉才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膠州灣沿岸的)馬壕抵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免繞(成山角)海之險。元人嘗鑿此道,遇石而止。今鑿馬壕以趨麻灣,浚新河以出海倉,誠便。」王獻「乃於(元朝)舊所鑿地迤西七丈許鑿之。其初土石相半,下則皆石,又下石頑如鐵。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爛化為燼。海波流匯,麻灣以通,長十有四里,廣六丈有奇,深半之。由是江、淮之舟達於膠萊。逾年,復浚新河,水泉旁溢,其勢深闊,設九閘,置浮梁,建官署以守。而中間分水嶺難通者三十餘里。時總河王以旗議復海運,請先開平度新河。帝謂妄議生擾,而獻亦適遷去,於是工未就而罷。」可見,這次開河,雖然打通了膠州灣馬家壕的岩石河段,但中間分水嶺三十餘里仍然未能開通。
|
隆慶五年,給事中胡檟就膠萊運河事上奏:「(王)獻所鑿渠,流沙善崩,所引白河細流不足灌注。他若現河、小膠河、張魯河、九穴、都泊皆潢污不深廣。膠河雖有微源,地勢東下,不能北引。諸水皆不足資。上源則水泉枯涸,無可仰給。下流則浮沙易潰,不能持久。擾費無益。」山東巡撫梁夢龍亦言:「獻占執元人廢渠為海運故道,不知渠身太長,春夏泉涸無所引注,秋冬暴漲無可蓄泄。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滯而不通。」
平度姚家至窩鋪段是南、北膠萊河的分水嶺,河道順直堤防齊正。洪水期南膠萊河水較大時流向北膠萊河,當北膠萊河水位高於南膠萊河的水位時,則流向南膠萊河;當南、北膠萊河同時漲水時則水流緩慢。降水量多的年月,因水泄滯緩,堤頂會出現漫溢的現象。
由於水患嚴重,1948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山東共產黨政府就兩次組織疏浚了自分水嶺以下的50里的北膠萊河道並對歷來嚴重滯洪的楊家圈牛軛形大彎河道裁彎取直。1953年到1965年,連續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疏浚河道、加固堤壩。1973年至1976年,昌濰地區組織平度、昌邑、高密三縣民工,合力疏鑿加深加寬了下遊河道,並在新河鎮以西建立一座高大壯觀的蓄水防(海)潮大閘,加上此時平度境內新開的排澇的人工河澤河完成,膠萊河流域得到了徹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