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石油工業部
蘇聯石油工業部負責全蘇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採、冶煉、供應的工作。為蘇聯部長會議下設的一個全聯盟部。[1]
蘇聯政府機構 | |
---|---|
蘇聯石油工業部 |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нефтяной 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 СССР | |
機構概要 | |
成立時間 | 1939年 |
解散時間 | 1992年1月20日 |
後繼機構 | 蘇聯燃料工業人民委員部 |
機構類型 | 蘇聯政府部門[*] |
機構駐地 | 莫斯科 |
歷史
編輯1821年開始商業生產。1871年6月鑽成第一口工業油井。1899年石油產量900萬噸,居世界第一位。由外資的「諾貝爾兄弟石油公司」控制。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下降到800萬噸產量。蘇俄國內戰爭中,巴庫、格羅茲尼油田受到嚴重破壞。1920年石油產量僅為390萬噸。第一個五年計劃後石油工業開始恢復。
1933年重工業人民委員部下設石油工業總局。1938年改稱重工業人民委員部石油生產總局。蘇共十八大通過了「在伏爾加和烏拉爾之間建立新石油基地——第二巴庫」的決議。
1939年1月24日,重工業人民委員部撤銷,從中分立出燃料工業人民委員部。[2]1939年10月12日燃料工業人民委員部分為石油工業人民委員部和煤炭工業人民委員部。1940年石油產量3200萬噸;第二巴庫僅發現十幾個小油田,產量也僅為180萬噸,占全蘇的5.8%,全蘇71.4%的石油依舊是由巴庫提供的。在蘇德戰爭期間,組織了石油工業設備大疏散,以增加亞塞拜然、伏爾加河地區、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和巴什基爾的「第二巴庫」、哈薩克、土庫曼等地的石油生產、煉油。戰爭年代,新發現了34個油氣田,其中大部分已投入商業運營,並修建了通往煉油廠的管道。1944年僅生產石油1900萬噸。1945年蘇聯的石油產量僅增長6.5%,為1943萬噸。在石油工業機器製造工廠組織了軍事武器彈藥的生產。第一批喀秋莎火箭炮就是在莫斯科的莫斯科壓縮機廠製造的;在波多爾斯克工廠生產坦克炮的炮管。
1946年3月4日分為「蘇聯南部與西部地區石油工業部」與「蘇聯東部地區石油工業部」。1948年12月28日,「蘇聯南部與西部地區石油工業部」、「蘇聯東部地區石油工業部」、蘇聯合成液體燃料與天然氣總局、石油天然氣工業建設總局、國民經濟物資與技術供應國家委員會下屬的「國民經濟石油產品供應總局」合併為蘇聯石油工業部。[2]1949年石油產量超過戰前。
1950年3月27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全權代表維辛斯基(外交部長)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全權代表王稼祥(駐蘇大使)按平權合股原則簽訂《中蘇關於在新疆創辦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的協定》。4月23日,中國政務院第293次會議批准《中蘇關於在新疆創辦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協定》。1950年9月15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第一次創辦人(股東)大會在烏魯木齊召開,中方股東代表為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委任的創辦人張英明,蘇方股東代表為全蘇石油煤氣產地勘測托拉斯委任的創辦人阿蓋耶夫。9月30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宣告正式成立,選舉中方委員張英明為主任委員,蘇方委員阿蓋耶夫為副主任委員;委任蘇方聶列亭任總經理,中方阿里木·阿洪任副總經理,總經理部暫設獨山子。該公司重大問題由中央燃料工業部負責,日常業務委託新疆省財經委員會代管。經營方針以地質勘探、培養幹部為主。內部相繼成立了地質調查處、鑽井處、煉油廠、油田處、運輸處、技術器材供應處、總修理廠、研究中心化驗室等專業生產單位和管理部門以及住宅服務處、衛生處、醫院等生活後勤保障部門。這些單位和部門的正職領導大部分由蘇聯專家擔任。油氣田產量高峰時期的1953年年產原油7.0241×104t,區塊日產水平192t,單井日產6~20t;合作結束時,階段合計採油17.5×104t。1954年12月31日中蘇合營結束。
蘇聯石油產量年均增長速度,五十年代為15%,六十年代為9%,七十年代為7%,八十年代為0.4%。1955年,蘇聯生產了9300萬噸石油,1960年為1.48億噸,1965年為2.43億噸。1980年石油產量達到6.03億噸。
1957年5月10日至1965年10月2日,由燃料工業國家委員會領導管理石油工業。
1989年8月3日改稱蘇聯石油天然氣工業部。
主要油田
編輯- 高加索油區:包括裏海、格羅茲尼、亞塞拜然、斯塔夫羅波爾、克拉斯諾達爾等7個產區
- 伏爾加-烏拉爾油區(「第二巴庫」):包括韃靼、巴什基爾、古比雪夫等3個產區。1975年高峰期產量2.24億噸。
- 西西伯利亞油區(秋明油田、「第三巴庫」):1964年投產,1977年產量達2.18億噸,成為蘇聯第一油田。
歷任蘇聯石油工業部長
編輯任次 | 石油工業部長 | 就職 | 離職 | 任職時間 | Cabinet | |
---|---|---|---|---|---|---|
1 | 拉扎爾·莫伊謝耶維奇·卡加諾維奇 (1893–1991) | 1939-01-24 | 1940-07-03 | 1歲161天 | 莫洛托夫第四屆政府 | |
2 | 伊萬·科爾尼耶維奇·塞丁 (1906–1972) | 1940-07-03 | 1944-11-30 | 4歲150天 | 莫洛托夫第四屆政府 史達林第一屆政府 | |
3 | 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巴伊巴科夫 (1911–2008) | 1944-11-30 | 1955-05-25 | 10歲176天 | 史達林第一屆政府–二–三 馬林科夫第一屆政府–二 布爾加寧政府 | |
4 | 米哈伊爾·安德里亞諾維奇·埃夫森科 (1908–1985) | 1955-05-25 | 1957-05-10 | 1歲350天 | 布爾加寧政府 | |
5 | 瓦倫丁·德米特里耶維奇·沙申 (1916–1977) | 1965-10-02 | 1977-03-22 | 11歲171天 | 柯西金第一屆政府–柯西金第二屆政府–柯西金第三屆政府–柯西金第四屆政府 | |
6 |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馬爾采夫 (1928–2001) | 1977-04-02 | 1985-02-13 | 7歲314天 | 柯西金第四屆政府–柯西金第五屆政府 吉洪諾夫第一屆政府–吉洪諾夫第二屆政府 | |
7 | 瓦西里·亞歷山德羅維奇·丁科夫 (1924–2001) | 1985-02-13 | 1989-07-17 | 4歲154天 | 吉洪諾夫第二屆政府 雷日科夫第一屆政府 | |
8 | 列昂尼德·伊萬諾維奇·菲利莫諾夫 (1924–2001) | 1989-08-03 | 1991-06-22 | 1歲323天 | 吉洪諾夫第二屆政府 雷日科夫第一屆政府 | |
9 | 列夫·德米特里耶維奇·丘里洛夫 (1924–2001) | 1991-06-22 | 1991-11-26 | 157天 | 吉洪諾夫第二屆政府 雷日科夫第一屆政府 |
參考文獻
編輯- ^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путей сообщения. [2022-0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18) (俄語).
- ^ 2.0 2.1 Organiz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Oil Industry USSR (PDF). CIA. [18 Nov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01-22). 本文含有此來源中屬於公有領域的內容。
- ^ Governments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1917-1964. [28 Nov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November 2017).
- ^ Governments of the 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1964-1991. [28 Nov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November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