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苳,是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鎮北部偏東。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大園里東南半部、大新里西部中段及西南端、振興里不含西南部及東部邊界地帶中央偏南一小段、西安里東北端。[1][2]

歷史

編輯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茄苳地區為一街庄,稱為「茄苳庄」,隸屬於西螺堡。昔日該街北隔西螺溪潮洋厝庄相望,東與新宅庄為鄰,南邊為埤頭垻庄,西南邊為新社庄,西邊為西螺街[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斗六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西螺區」,隸屬於斗六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西螺區改隸屬於嘉義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茄苳」大字,隸屬於臺南州虎尾郡西螺街[3]

戰後西螺街改制為西螺鎮,隸屬於臺南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10月,雲、嘉、南分治,西螺鎮改隸屬雲林縣

濁水溪整治

編輯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濁水溪開始進行治理工程,成立「濁水溪治水工事事務所」,分三期進行整治工作[4]縱貫線通車後,為了保護縱貫鐵路,在二水鐵路橋上下游兩岸興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內等堤防,將原來巨幅擺盪的河道截堵成現在的濁水溪樣貌[5]

聚落

編輯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為小茄苳(振興)、茄苳仔,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1]

交通

編輯

國道1號又稱「中山高速公路」,是貫穿台灣西部的兩條縱向高速公路之一,大致以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經過茄苳地區東部,並於東南端的省道台1線交會處設有西螺交流道(交流道範圍擴及與埤頭垻地區交界地帶)。由此可快速前往國道1號沿線各地。[1][6]

省道台1線(新西螺大橋、大橋南路、中山路)又稱「縱貫公路」,是台北至屏東楓港的傳統平面幹道,大致以北北西—南南東走向轉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再轉北北西—南南東走向經本地區中部偏西地帶,並與國道1號交會於本地區東南端的西螺交流道。由該道路向北北西可經西螺市區東側前往溪州、北斗、田尾等地;向南南東轉東南經莿桐市區轉南再轉南南西可前往虎尾東北部、斗南、大埤東部等地。[1][7][6]

縣道154號(興農東路、光復東路)是麥寮鄉六輕廠至林內鄉的道路,也是雲林縣最北側的橫貫縣道,大致以西南微西—東北微東走向由本地區西部邊界中央地帶入境,經省道台1線路口後轉東南東,至本地區東部凸出部北側邊界最西端經國道1號高架橋下後,沿邊界繞大彎轉南南東再轉東出境。由該道路向西南微西轉西南西可前往西螺市區南側、二崙中北部、崙背中北部、麥寮的六輕廠等地;向東經大茄苳聚落後可前往莿桐中北部、林內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1][2][7]

鄉道雲36線(興農東路)是番社至茄苳仔的道路,全線與縣道154號共線,起點為西螺地區南部偏西側的縣道145號路口,終點為本地區西北部的光復東路路口。[1][2]

鄉道雲43線(廣興路)是西螺至廣興的道路,大致以北向南蜿蜒經過本地區西端。由該道路向北可前往西螺市區東南部並止於縣道154號路口;向南可前往新社與碑頭垻交界地帶、頂湳東北端、頂湳與碑頭垻交界地帶、碑頭垻地區西南部的廣興聚落並止於鄉道雲44線路口。[1][2]

鄉道雲46線是大新至四塊厝的道路,其西南側端點(終點)位於本地區南部邊界外不遠處的省道台1線路口(四塊厝聚落西南郊,近國道1號西螺交流道)。由此向東北轉北北西再轉北北東沿國道1號西螺交流道外緣而行,入境後行一小段路即轉東微北出境,可前往番子與新宅交界地帶(途經四塊厝聚落)、新宅地區西部的大茄苳聚落並止於縣道154號路口。[1][2][8]

學校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臺灣堡圖》,臺灣總督府,1904年
  2. ^ 2.0 2.1 2.2 2.3 2.4 《雲林縣西螺鎮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1月
  3. ^ 《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灣總督府
  4. ^ 清朝、日治時期的濁水溪防洪.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5-09-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臺灣)). 
  5. ^ 張炎銘. 遊大河聽故事. 臺北市: 科技圖書. 2013. ISBN 978-957-655-517-6. 
  6. ^ 6.0 6.1 《彰化縣行政區域圖》
  7. ^ 7.0 7.1 《雲林縣行政區域圖》
  8. ^ 《雲林縣莿桐鄉行政區域圖》,內政部,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