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希特勒》(德語:Anmerkungen zu Hitler,英語:The Meaning of Hitler)是德國記者和作家賽巴斯提安·哈夫納(原名雷蒙德·普雷策爾)的成名作,1978年在法蘭克福和慕尼黑出版。記者馬克斯·黑斯廷斯爵士稱它是研究希特勒最好的著作之一[1];愛德華·克蘭克肖稱其為「相當令人眼花繚亂的卓越分析」[2]

這本書分析了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活和工作,分為七章,每章都論述這個人的不同方面。

這本書是德國的暢銷書,並被授予杜塞道夫的海涅獎、約翰·海因里希·默克獎、弗里德里希·席勒文學獎,並在2003年死後被授予溫蓋特文學獎[3]戈洛·曼稱它為一本風趣、原創和澄清的書... 非常適合學校上層討論 [4]。迪特爾·溫德利希稱這本書是一本"語言傑作... 不是傳記,而是明智和原創的作者的集中思考[5]

摘要

編輯

生涯

編輯

賽巴斯提安·哈夫納說,希特勒的父親在人生中取得了些許成功,而希特勒卻徹底失敗了,然後成功了,然後又失敗了。[6] 他的生活中缺乏教育、職業、愛情、友誼、婚姻、父母。伴隨著他的職業生涯的,是潔莉·羅包爾愛娃·勃勞恩和他本人的自殺準備。他的性格中缺少所有柔軟可愛的特質,充滿了驕傲和仇恨。[7]

成就

編輯

哈夫納認為希特勒在1933年就職後,在經濟和軍事政策上創造了許多奇蹟。[8].90%的德國人贊成,如果他在1938年去世,將會被人們銘記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德國人之一。[9] 很少有人注意到他解散了國家,隱瞞了由此造成的混亂。從長遠來看,他的成就一無所獲。

成功

編輯

哈夫納說,在1939年以前,希特勒的所有外交政策都是沒有流血就取得了成功。從那時起到1941年,他也是一個成功的戰爭領袖。他對俄國的攻擊開始了他的衰落,失敗、成功、然後再次失敗的模式在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10]

錯誤

編輯

據哈夫納說,希特勒相信國家之間不斷的達爾文主義權力鬥爭, 把德國變成了一個戰爭機器。[11]。對於希特勒來說,緊急情況是常態。猶太人作為國際主義者,沒有參加國與國之間的這場鬥爭,不得不在「謀殺無助者」中被淘汰。

失策

編輯

據塞巴斯蒂安·哈夫納說,希特勒實現了與他宣稱的目標完全相反的目標。德國沒能變得偉大起來,而是被占領和分裂。猶太人沒有被消滅,而是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共產主義沒有被打敗,相反,霸權從歐洲轉移到了美國和蘇聯。歐洲殖民帝國解體了:今天的世界,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都是希特勒的作品[12]

當德國未能達到他對征服的期望時,希特勒希望它被消滅。

罪行

編輯

哈夫納聲稱希特勒是一個罪犯,為了自己的滿足而殺害了數百萬人。他不能與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並列,只能與克里彭或克里斯蒂並稱。他的受害者包括殘疾人、吉普賽人、波蘭人、俄羅斯人和猶太人。1941年12月,他放棄了征服世界的目標,轉而支持最終解決方案–消滅猶太人[13]

背叛

編輯

哈夫納認為,從1944年10月起,希特勒通過消除德國國內的溫和反對派,來故意延長戰爭。他這樣做背叛了德國人民,他的「戰鬥到底」創造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傳奇」,但摧毀了德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14] 突出部之役讓俄國人接管柏林,讓俄國在戰後歐洲占據上風。希特勒說,「未來完全屬於來自東方的更強大的國家」。哈夫納聲稱,這樣做的影響之一是,在希特勒之後,德國人不再敢成為愛國者,[15],不知道這種反愛國主義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希特勒的最後願望。

參考

編輯
  1. ^ Max Hastings, 'The man who saw the future', Daily Telegraph, 19/5/2002
  2. ^ Edward Crankshaw, book review, The Observer, as quoted in cover blurb, Phoenix edition, 2003
  3. ^ German-language Wikipedia article on Haffner
  4. ^ book review,Der Spiegel, 24/7/78
  5. ^ Dieter Wunderlich, Online Review, 2002
  6. ^ Haffner, The meaning of Hitler, Phoenix, 2000, p 3.
  7. ^ Ibid, pp. 29, 21.
  8. ^ ibid, pp. 27-30.
  9. ^ Ibid, p. 40.
  10. ^ Ibid, pp. 50-1.
  11. ^ Ibid, p. 86.
  12. ^ Ibid, p. 100.
  13. ^ ibid, p 143
  14. ^ Ibid p 150-3
  15. ^ Ibid, p. 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