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理素
調理素(英語:Opsonin,來源於希臘語:opsōneîn,意思是準備進食),是通過標記免疫應答抗原或標記死細胞用於再循環來增強吞噬作用的任何分子[1]。
調理吞噬作用(也稱為調理作用)是一種分子機制,通過化學修飾分子,微生物或凋亡細胞與吞噬細胞和NK細胞上的細胞表面受體發生更強的相互作用 。包被在調理素中的抗原,與免疫細胞的結合大大增強。 調理素還通過信號級聯從細胞表面受體介導吞噬作用。
調理素以許多機制調節免疫系統。在健康的個體中,他們標記死亡和自噬的自身細胞被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清除,激活補體蛋白,並通過自然殺手(NK)細胞的作用靶向細胞進行破壞。
機制
編輯所有細胞膜都帶有負電荷(ζ-電位),這使得兩個細胞難以靠近在一起。當調理素結合到它們的靶標上時,它們通過促進調理素和免疫細胞上的細胞表面受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增強吞噬作用的動力學[2]。這遮蓋了細胞膜的負電荷。 這一原則適用於清除病原體以及死亡或自噬的自體細胞。
分類
編輯不同的調理素有不同的功能
抗體型
編輯抗體是適應性免疫應答的一部分,並且由B細胞響應於抗原暴露而產生。抗體的Fab區域與抗原結合,而抗體的Fc區域結合吞噬細胞上的Fc受體,促進吞噬作用。抗原 - 抗體複合物也可以通過經典補體途徑激活補體。吞噬細胞不具有用於免疫球蛋白M(IgM)的Fc受體,使IgM單獨協助吞噬作用無效[3]。然而,IgM在激活補體方面非常有效,因此被認為是調理素。 IgG抗體還能夠通過它們的Fc結構域結合免疫效應細胞,引發從結合的免疫效應細胞(單核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天然殺傷細胞)釋放裂解產物。這個過程稱為抗體依賴性細胞毒性,可能導致周圍組織炎症並損害健康細胞。
補體蛋白
編輯補體系統是先天性免疫應答的一部分。 C3b,C4b和C1q是充當調理素的重要補體分子。作為補體補體途徑的一部分,補體級聯的自發激活將C3轉化為C3b,C3b是一種可以在與抗原表面結合時起調理素作用的成分[4]。抗體也可以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導致C3b和C4b沉積在抗原表面上[5]。在C3b與抗原表面結合後,其可被吞噬細胞信號的吞噬細胞受體識別。補體受體1在所有吞噬細胞上表達並識別許多補體調理素,包括都是C3轉化酶部分的C3b [9]和C4b。 C1q是C1複合物的成員,能夠與抗體的Fc區相互作用[6]。
外周血循環蛋白
編輯正五聚蛋白,膠原凝集素和纖膠凝蛋白都是外周血中能夠作為調理素的循環蛋白[7],它們是由細胞分泌到血液中的分泌型模式識別受體(PRR)。這些分子通過多種機制包裹在微生物表面而做為調理素增強中性粒細胞對它們的吞噬反應性。
靶點
編輯病原體
編輯作為晚期適應性免疫應答的一部分,病原體和其他顆粒由IgG抗體標記。這些抗體與巨噬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上的Fc受體相互作用,導致吞噬作用[8]。 C1補體複合物還可以與IgG和IgM免疫複合物的Fc區相互作用,激活經典補體途徑並用C3b標記抗原。 C3b可通過替代補體途逕自髮結合病原體表面。此外,pentraxins可以從C1複合物直接與C1q結合[6]。
參考
編輯- ^ 1927-, Barrett, James T.,. Basic immunology and its medical application. 2d ed. St. Louis: Mosby https://www.worldcat.org/oclc/6223759. 1980. ISBN 0801604958. OCLC 6223759. 缺少或
|title=
為空 (幫助) - ^ Roos, Anja; Xu, Wei; Castellano, Giuseppe; Nauta, Alma J.; Garred, Peter; Daha, Mohamed R.; van Kooten, Cees. Mini-review: A pivotal role for innate immunity in the clearance of apoptotic cells. 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04-4, 34 (4): 921–929 [2018-05-26]. ISSN 0014-2980. PMID 15048702. doi:10.1002/eji.200424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7).
- ^ Shima, Hideaki; Takatsu, Hiroyuki; Fukuda, Shinji; Ohmae, Masumi; Hase, Koji; Kubagawa, Hiromi; Wang, Ji-Yang; Ohno, Hiroshi. Identification of TOSO/FAIM3 as an Fc receptor for IgM. International Immunology. 2010-03-01, 22 (3): 149–156 [2018-05-26]. ISSN 0953-8178. doi:10.1093/intimm/dxp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3) (英語).
- ^ Tosi, Michael F.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to infectio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2005-08, 116 (2): 241–249 [2018-05-26]. ISSN 0091-6749. doi:10.1016/j.jaci.2005.05.0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5).
- ^ Sarma, J. Vidya; Ward, Peter A. The Complement System.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2011-1, 343 (1): 227–235 [2018-05-26]. ISSN 0302-766X. PMC 3097465 . PMID 20838815. doi:10.1007/s00441-010-103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 ^ 6.0 6.1 Sarma, J. Vidya; Ward, Peter A. The complement system. Cell and Tissue Research. 2011-1, 343 (1): 227–235 [2018-05-26]. ISSN 1432-0878. PMC 3097465 . PMID 20838815. doi:10.1007/s00441-010-103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2-22).
- ^ Litvack, Michael L.; Palaniyar, Nades. Review: Soluble innate immune pattern-recognition proteins for clearing dying cells and cellular components: implications on exacerbating or resolving inflammation. Innate Immunity. 2010-6, 16 (3): 191–200 [2018-05-26]. ISSN 1753-4267. PMID 20529971. doi:10.1177/17534259103692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3).
- ^ Zhang, Youxin; Hoppe, Adam D.; Swanson, Joel A. Coordination of Fc receptor signaling regulates cellular commitment to phagocytosi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0-11-09, 107 (45): 19332–19337 [2018-05-26]. ISSN 0027-8424. PMC 2984174 . PMID 20974965. doi:10.1073/pnas.1008248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