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又稱體能活動體力活動健身活動,定義為需要能量消耗的骨骼肌產生的任何自願的身體運動。 [1]身體活動包括在白天或夜晚的任何時間進行的所有強度的活動。 [2]包括將鍛鍊和附帶活動整合到日常活動中。這項綜合活動可能沒有經過計劃、結構化、重複性或有目的的改善身材。例如:步行到當地商店、打掃環境、工作、主動遷移(走路或騎單車)等活動。缺乏體育鍛鍊會導致一系列影響健康的負面結果,而增加身體活動可以改善身心健康。 [3]至少有八項投資致力於增加人口層級的體育活動,包括整個學校的計劃,主動運輸,積極的城市設計,醫療保健,公共教育和大眾媒體,全民體育,工作場所和社區計劃[4] 。身體活動會增加能量消耗,並且是控制體重( Summermatter循環)的關鍵活動。 [5]

身體活動不僅僅是鍛鍊。它包括其他涉及運動的其他活動;例如清潔,工作,主動遷移等。

術語誤解

編輯

鍛鍊」和「身體活動」經常互換使用,通常是指在休閒時間進行的體育活動,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或保持身體健康,身體機能或健康。鍛鍊與身體活動是不完全相同的概念。運動是指計劃、結構化、重複性和有目的性的身體活動的一種,目標可以是改善或保持身體健康。 [1]相反,身體活動包括鍛鍊,但出於多種原因,也可能是計劃外,無組織,隨機和無目的的。

 
從久坐行為到劇烈運動的連續過程中的運動強度。

強度

編輯

身體活動可以是任何強度,從簡單的肌肉抽搐到全力衝刺。為了實用,可以將體育活動視為從久坐行為到劇烈運動的連續體。使用強度的標準度量標準,代謝當量(METs) ,可根據能量消耗對強度進行大致分類。廣泛的類別是久坐行為,輕度活動,中度活動和劇烈活動。

在每種強度下的示例活動

編輯

下面介紹的示例活動僅是示例。根據個人和所涉及的活動,活動可能會重疊強度類別或完全更改類別。

強度 活動實例
久坐行為 坐著,躺著
常設 站著不動
輕度運動(LPA) 慢走,在屋子裡拖曳
中等體力活動(MPA) 快走,慢跑,輕度游泳,爬樓梯
劇烈運動(VPA) 快速運行,快速循環,短跑

身體活動已顯示出可以減輕焦慮症(一種單獨的體育鍛煉,沒有連續性),作為一種人格特質的焦慮症(持續表現,對某些身體活動的「鍛鍊」),焦慮的心理-生理訊號-血壓和心率(適度的身體活動會導致短期生理反應強度降低,並促使其從短期生理應激源中恢復(Biddle等人,2000年))。

對於患有嚴重抑鬱症發作和焦慮症的人來說,長途跋涉被證明是最有效的;對於患有藥物濫用疾患,躁鬱症和頻繁的精神病失代償的人,「劇烈」的體操和騎乘被證明是最有效的。

其他類型的體育活動

編輯

身體活動的建議(包括睡眠和久坐的行為)

編輯

全球建議

編輯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以下: [1]

18–64 歲的成年人

編輯
  1. 18-64 歲的成年人應在一周內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在一周內至少進行 75 分鐘的中等強度和有氧運動,或同等程度地進行中等強度和有氧運動。
  2. 有氧運動應至少持續 10 分鐘。
  3. 為了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成人應將其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增加到每周 300 分鐘,或每周進行 150 分鐘的強度有氧運動,或進行中等強度和劇烈運動的等效組合。
  4. 每周2天或更多天應進行涉及主要肌肉群的肌肉強化活動。

65歲以上的成年人

編輯
  1. 65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應在一周內至少進行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在一周內至少進行 75 分鐘的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或等效地進行中等強度和劇烈運動的組合。
  2. 有氧運動應至少持續 10 分鐘。
  3. 為了獲得更多的健康益處,65 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應將其中等強度的有氧體育鍛鍊增加到每周 300 分鐘,或每周進行150分鐘的強度有氧體育鍛鍊,或同等的中等強度和劇烈運動強度活動。
  4. 此年齡段的成年人,行動不便,應該進行體育鍛鍊以增強平衡並防止每周摔倒 3 天或更長時間。
  5. 每周2天或以上,應進行涉及主要肌肉群的肌肉強化活動。
  6. 當該年齡段的成年人由於健康狀況而無法進行建議的體力活動時,應在其能力和條件允許的範圍內進行體力活動。

5-17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

編輯
  1. 5-17 歲的兒童和青少年每天應至少積累60分鐘的中等強度到劇烈強度的體育鍛鍊。
  2. 進行超過 60 分鐘的體育鍛鍊可以提供更多的健康益處。

國家一級的建議

編輯

澳大利亞, [6]紐西蘭, [7]英國, [8]和美國[9]都已發布了體育鍛鍊建議。

體力活動水平的預測指標

編輯

人口從事的身體活動的數量,以及擴充套件到達到準則或其他指定閾值的人口比例,是由許多因素決定的,這些因素包括人口統計資料(例如年齡,性別,種族),人口健康狀況,文化方面,以及環境本身的狀態(例如,提供身體活動的基礎設施)。

研究表明,隨著自然環境(如公園,林地,內陸水域,海岸)的可利用性增加,據報導,更多的休閒時間的體育活動,如步行和騎自行車。 [10]已經發現,氣象條件可以在不同類型的環境中以不同方式預測體育活動。例如,在英格蘭的一項以人口為基礎的大型研究中,較高的氣溫和較低的風速與體力活動增加有關。 [11]

根據對298項基於人口的調查的匯總分析,2016 年全球,大約 81% 的 11-17 歲學生的體育鍛鍊不足。 [12] 2016 年,活動不足的患病率最高的地區是高收入亞太地區。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2009.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Accessed 13/07/2018. Available at: http://www.who.int/ncds/prevention/physical-activity/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0」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2. ^ Pedišić, Ž. (2014). MEASUREMENT ISSUES AND POOR ADJUSTMENTS FO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LEEP UNDERMINE SEDENTARY BEHAVIOUR RESEARCH—THE FOCUS SHOULD SHIFTEP, SEDENTARY BEHAVIOUR, STANDING AND ACTIVITY. Kinesiology, 46 (1), 135-146. Retrieved from https://hrcak.srce.hr/123743
  3. ^ Ione Avila-Palencia. The effects of transport mode use on self-perceived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contact measures: A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study.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8, 120: 199–206. PMID 30098553. doi:10.1016/j.envint.2018.08.002. 
  4. ^ Milton, Karen; Cavill, Nick; Chalkley, Anna; Foster, Charlie; Gomersall, Sjaan; Hagstromer, Maria; Kelly, Paul; Kolbe-Alexander, Tracy; Mair, Jacqueline. Eight Investments That Work for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2021-05-12, –1 (aop): 1–6 [2021-05-25]. ISSN 1543-5474. doi:10.1123/jpah.2021-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4) (美國英語). 
  5. ^ S, Summermatter; C, Handschin. PGC-1α and Exercise in the Control of Body Weigh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05). November 2012, 36 (11): 1428–35. PMID 22290535. doi:10.1038/ijo.2012.12 (英語). 
  6. ^ Australia'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Guidelines. The Department of Health Australia.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7. ^ Physical Activity. Ministry of Health.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6). 
  8. ^ UK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Care. [2018-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8). 
  9. ^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 Offic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 [2020-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9). 
  10. ^ Elliott, Lewis; White, Mathew; Taylor, Adrian; Herbert, Stephen. Energy expenditure on recreational visits to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s.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15, 139: 53–60. PMID 26151390. doi:10.1016/j.socscimed.2015.06.038. 
  11. ^ Elliott, Lewis; White, Mathew; Sarran, Christopher; Grellier, James; Garrett, Jo; Scoccimarro, Enrico; Smalley, Alexander; Fleming, Lora. The effects of meteorological conditions and daylight on nature-based recreational physical activity in England (PDF). 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 2019, 42: 39–50. doi:10.1016/j.ufug.2019.05.005. 
  12. ^ Guthold, Regina; Stevens, Gretchen A.; Riley, Leanne M.; Bull, Fiona C. Global trends in insufficient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adolescents: a pooled analysis of 298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with 1·6 million participants.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 2019-11-21, 0 (1): 23–35. ISSN 2352-4642. PMC 6919336 . PMID 31761562. doi:10.1016/S2352-4642(19)30323-2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