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林改錯
王清任強調「業醫診病,當先明臟腑」,他親自去墳場、刑場觀察屍體。
道光十年(1830年)撰成《醫林改錯》二卷,約3萬餘字,並繪有25幅臟腑圖譜。
內容
編輯王清任企圖建立「氣」、「血」系統,兩者不相通,血管中只流血,氣管中只行氣,主張心臟是氣管通路,認為心中無血。
《醫林改錯》內「活血化瘀」的方劑有二十二例,如五逐瘀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補陽還五湯等,被稱為活血化瘀派的宗師。
評價
編輯《醫林改錯》在醫學界褒貶不一,有人說是「集數十載之精神,考正數千年之遺誤」, 是「稀世之寶」;也有醫家認為是「醫林改錯,越改越錯」。(例如:《內經》認為尿液是食物中的水液進入大腸後,循下焦滲入膀胱。王清任卻批評說:「尿從糞中滲出,其氣當臭,嘗用童子小便,並問及自飲小便之人,只言味鹹,其氣不臭……」,又謂「中風者半身無氣,半身有氣者」)
《醫林改錯》否認三焦,認為本無其事物。王清任雖然實地觀察屍體,堅持「親見臟腑」,卻缺乏「系統的實驗」精神,亦乏「操作典範」,僅僅是動目而不動手,使得書中的結論過於草率,因此嚴重影響到本書的價值。
參考書目
編輯- 王道還,〈論醫林改錯的解剖學〉,《新史學》,1995,第六卷第一期,頁 95-112。
- Nathan Sivin,Traditional medicine in contemporary China.(Ann Arbor,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