鎂橄欖石(英語:Forsterite)((Mg2SiO4;通常縮寫為Fo;也稱為白色橄欖石)[1]橄欖石固溶體系列中的富鎂終端礦物。 另一它終端礦物為鐵橄欖石(fayalite)。 兩者為異質同形結晶。 鎂橄欖石屬正交晶系(空間群 Pbnm),晶胞參數 a 4.75 Å (0.475 nm),b 10.20 Å (1.020 nm) 和 c 5.98 Å (0.598 nm) [2]

鎂橄欖石
鎂橄欖石 (無色板狀) 與 透長石 (無色小晶體)及 赤鐵礦 (微紅色)
基本資料
類別[[島矽酸鹽礦物 ]]
化學式(Mg2SiO4)
性質
晶系正交晶系

鎂橄欖石產於火成岩變質岩,在隕石中也有發現。 2005 年,在 Stardust 探測器返回的彗星塵埃中也發現了它[3]。 2011 年,它也正在形成的恆星周圍的塵埃氣體雲中被發現[4]

鎂橄欖石的兩種同質異形體為:瓦茲利石(wadsleyite)(正交晶系)和尖晶橄欖石(立方晶系)。 兩者主要是從隕石中發現的。

貴鎂橄欖石(Peridot)是鎂橄欖石的寶石品種。

成分

編輯
 
橙色鎂橄欖石和一部分錳橄欖石(tephroite)

純鎂橄欖石由鎂、氧和矽組成。 化學式為Mg2SiO4。 鎂橄欖石、鐵橄欖石(fayalite) (Fe2SiO4)和錳橄欖石(tephroite) (Mn2SiO4)是橄欖石固溶體系列的終端礦物; 其他元素如 Ni 和 Ca 替代橄欖石中的 Fe 和 Mg,但在自然產狀中所佔比例很小[5]。 其他礦物,如鈣鎂橄欖石(monticellite) (CaMgSiO4),,是一種不常見的富含鈣的礦物,具有橄欖石結構,但橄欖石與這些其他礦物之間的固溶體是有限的。鈣鎂橄欖石產於接觸變質的白雲岩[6]

地質產狀

編輯

含鎂橄欖石量高的橄欖石地函中,深度約 400 公里(250 英里)以上,最多的礦物; 輝石也是地函上部的重要礦物[7]。 純鎂橄欖石不存在於火成岩中,但純橄欖岩(dunite)通常含有橄欖石,其鎂橄欖石含量至少與 Fo92 一樣含高量的鎂(92% 鎂橄欖石 – 8% 鐵橄欖石); 普通橄欖岩含有的橄欖石,其含鎂量通常至少與 Fo88 一樣[8]。 由於其高熔點,橄欖石晶體是從岩漿熔體中沉澱出來的第一批礦物,與斜方輝石一起沉澱。從地函岩漿出來的岩石,其橄欖石通常含高量的鎂橄欖石。 鎂鐵質和超鎂鐵質岩石中的橄欖石通常含高量的鎂橄欖石終端礦物。

鎂橄欖石也出現在白雲質大理石中,這是由高鎂石灰石白雲石變質作用產生的[9]。 一些變質蛇紋岩中也有純鎂橄欖石, 但缺失鐵橄欖石。純鐵橄欖石在一些花崗岩類岩石中為次要成分,但它是一些變質帶狀鐵地層的主要成分[10]

發現與命名

編輯
 
玄武岩中的貴橄欖石(Peridot),鎂橄欖石變種之一。含有少量輝石(棕色)。 採集地點:亞利桑那州橄欖石附近。

鎂橄欖石於 1824 年首次在義大利維蘇威火山的索馬山被發現。 經由 Armand Lévy 於 1824 年以英國博物學家和礦物收藏家 Adolarius Jacob Forster 的名字命名[11][1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ttp://rruff.geo.arizona.edu/doclib/hom/forsterite.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Handbook of Mineralogy
  2. ^ Klein, Cornelis; Hurlbut, Cornelius, Jr. (1985). Manual of Mineralogy (20th ed.). Wiley. pp. 373–375. ISBN 978-0-471-80580-9.
  3. ^ Lauretta, Ds.; Keller, L.P.; Messenger, S. (2005). "Supernova olivine from cometary dust". Science. 309 (5735): 737–741. Bibcode:2005Sci...309..737M. doi:10.1126/science.1109602. PMID 15994379. S2CID 23245986.
  4. ^ Spitzer sees crystal 'rain' in outer clouds of infant star, Whitney Clavin and Trent Perrotto, Physorg.com, May 27, 2011 . Accessed May 2011
  5. ^ http://www.mindat.org/min-1584.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indat.org: Forsterite mineral information and data
  6. ^ http://webmineral.com/data/Forsterite.s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ebmineral: Forsterite Mineral Data
  7. ^ Kushiro, I. "The system forsterite – diopside – silica with and without water at high pressure" (PDF).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267: 269–294.
  8. ^ Deer W.A., Howie R.A., and Zussman J.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rock-forming minerals (2nd ed.). Harlow: Longman ISBN 0-582-30094-0.
  9. ^ Tormmsdof, V. (1966). "Progressive metamorphose kieseliger karbonatgesteine in den Zentralalpen zwischen Bernina und Simplon". Schweizerische Mineralogische und Petrographische Mitteilungen. 46: 431–460.
  10. ^ Spitzer sees crystal 'rain' in outer clouds of infant star, Whitney Clavin and Trent Perrotto, Physorg.com, May 27, 2011 . Accessed May 2011
  11. ^ Tormmsdof, V. (1966). "Progressive metamorphose kieseliger karbonatgesteine in den Zentralalpen zwischen Bernina und Simplon". Schweizerische Mineralogische und Petrographische Mitteilungen. 46: 431–460.
  12. ^ http://minrec.org/labels.asp?colid=72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ineralogical Record, Biographical Arch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