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地琴人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3月7日) |
《戰地琴人》(英語:The Pianist,中國大陸譯《鋼琴師》,香港譯《鋼琴戰曲》),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以納粹德國侵略波蘭並進攻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遭遇的劇情片。電影取材來自波蘭猶太作曲家和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的回憶錄。
戰地琴人 The Pianist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羅曼·波蘭斯基 |
監製 |
|
編劇 | 羅納德·哈伍德 華迪史洛·史匹曼 |
劇本 | 羅納德·哈伍德 |
原著 | 《戰地琴人》 華迪史洛·史匹曼作品 |
主演 | |
配樂 | 沃伊切赫·基拉爾 |
攝影 | 鮑威爾·艾德爾曼 |
剪輯 | 埃爾維·德魯茲 |
製片商 | |
片長 | 150分鐘 |
產地 | |
語言 |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焦點影業 |
預算 | 3500萬美元[1] |
票房 | 1億2010萬美元[1]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鋼琴師 |
香港 | 鋼琴戰曲 |
臺灣 | 戰地琴人 |
2002年,《戰地琴人》獲得法國坎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2003年,《戰地琴人》又奪得三項奧斯卡大獎,包括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劇情介紹
編輯華迪史洛·史匹曼是一個知名的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任職於華沙廣播。因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史匹曼和家人被強制遷移至猶太人特區,過著艱辛的日子。一名朋友好心拉攏史匹曼加入納粹的猶太人警察隊以求更好生活,但史匹曼拒絕成為幫兇。1942年,眾猶太人在準備上火車前往「最終安置」所在處時,那名朋友將史匹曼帶走,使史匹曼免於死在集中營的命運,但也從此和家人永遠分離。為了生存,他在納粹德國的建築工地當勞工,後逃離工地隱居,接受一些好心波蘭人私下的救助。
史匹曼多次躲藏,有一次被藏身處隔壁的波蘭婦女識破他是猶太人,所幸能及時逃離。在這段躲藏的時間裡,目睹了眾多納粹德國暴行,包括大規模的屠殺和焚燒屍體等。1943年的一次,他親眼目擊了還留在隔都的猶太人開始反抗,但最後被德軍鎮壓,並進行大屠殺。
一年過後,華沙的生活環境更加惡化。波蘭人進行了一次未成功的華沙起義,以致於華沙的人口急劇減少,使史匹曼一次又一次地面臨死亡。後來,史匹曼所居住的公寓遭到德軍坦克襲擊,他不得不逃離。史匹曼四處尋找食物和水源,最後在幾乎已成廢墟的德軍大本營裡找到了一罐醃製的黃瓜。他使用鐵撬等工具試圖打開罐子,而巨大的聲音驚動了德國軍官威爾姆·歐森菲德,他認出史匹曼是猶太人。在被問及職業時,史匹曼說自己是一個鋼琴家,於是被要求演奏一曲。史匹曼演奏了蕭邦的第一號敘事曲,琴技使得歐森菲德無比驚訝。歐森菲德最後決定幫助史匹曼躲藏,並定時給他提供生活必需品。
過了數週,蘇聯紅軍在一場反攻攻勢中解放華沙。當史匹曼在逃出躲藏的閣樓時,因穿著歐森菲德所贈與的德國軍官大衣,而被紅軍士兵誤認是德國軍人,欲殺死他,但史匹曼最後被確認是波蘭人。
附近一個集中營被解放,但是歐森菲德上尉和一些德國軍人被捉獲而成為戰俘。歐森菲德遇到一名猶太音樂人,乞求他聯繫史匹曼來幫助他,但這位猶太音樂人卻沒有聽清楚歐森菲德的名字就被俄軍士兵打斷。史匹曼回到了華沙廣播電台,當他聽到了歐森菲德的消息後,試圖回去尋找他卻未果。電影以史匹曼在大型音樂會演奏蕭邦的大波蘭舞曲而結束,字幕顯示史匹曼於2000年在華沙去世,歐森菲德上尉則在1952年死於蘇聯的史達林格勒勞改營。
主要演員
編輯榮譽
編輯獲獎:
提名:
- 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攝影獎
- 最佳服裝設計獎
- 最佳剪接獎
- 最佳影片獎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攝影獎
- 最佳男主角 安德林·布洛迪
- 最佳改編劇本 羅納德·哈伍德
- 最佳混音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The Pianist (2002) - Box Office Mojo. [28 Octo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1-02).
外部連結
編輯- Wladyslaw Szpilman's personal Website: The Pianist - The book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09-12
- Szpilman's Warsaw: The History behind The Pianist at the 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
- The Pianist at culture.pl
- 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戰地琴人》的資料(英文)
- Box Office Mojo上《戰地琴人》的資料(英文)
- 豆瓣電影上《戰地琴人》的資料 (簡體中文)
- 爛番茄上《戰地琴人》的資料(英文)
- Metacritic上《戰地琴人》的資料(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