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花鼓戲
中国湖南东部和中部所流行的一个剧种
此條目或其章節極大或完全地依賴於某個單一的來源。 (2020年12月27日) |
長沙花鼓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東部和中部所流行的一個劇種,形成於清朝,分作益陽、西湖、寧鄉、醴陵和長沙5個流派。[1]由於當時流行的範圍主要是在長沙府各地(今長沙市,湘潭市,株洲市,益陽市,婁底市等地),並且以長沙話為統一的舞台語言,因此被稱為長沙花鼓戲。[1]
花鼓戲 (長沙花鼓戲)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湖南省花鼓戲劇院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713 |
編號項目 | Ⅳ-112 |
登錄 | 2011年 |
花鼓戲在中國各地都有,長沙花鼓戲是湖南地區影響較大的一種。傳統劇目大概有300多個,多取自民間傳說和現實生活,貼近普通群眾。雖然清朝時長沙花鼓戲已經形成,但流行範圍只在鄉下和小城市,直到1946年才進入長沙城。
沿革
編輯2011年,長沙花鼓戲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
重要劇目
編輯《劉海砍樵》、《蘆林會》、《陰陽扇》、《南莊收租》、《劉海戲金蟾》、《貧富上壽》、《補鍋》
圖庫
編輯-
長沙花鼓戲中的丑角。
-
長沙花鼓戲中的花旦。
-
長沙花鼓戲。
-
長沙花鼓戲。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王習加 (2014),第33頁.
來源書目
編輯- 王習加 (編). 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沙史话》.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97-66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