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口白塔
30°12′10″N 120°08′25″E / 30.20278°N 120.14028°E
閘口白塔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五代 |
編號 | 第三批第142項 |
認定時間 | 1988年1月13日 |
閘口白塔,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的錢塘江畔白塔公園內,是一座仿木結構的八角樓閣式石塔。該塔的建造年代不明,可根據其建築風格和文獻推斷其大致建造時間為五代至北宋年間。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該塔曾被當做京杭大運河匯入錢塘江的地標。該塔曾位於一座名為白塔寺的寺廟之內,但寺廟已無存。該塔通高14米,共有9層塔身,每層塔身均有造像或經文雕刻,但由於年久失修,每層均有不同程度的風化和塌毀。1988年,閘口白塔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編輯閘口白塔位於杭州錢塘江畔的閘口旁的山嶺之上,故名閘口白塔,其所在山嶺也其被命名為白塔嶺。由於其地理位置,閘口白塔也被看做是京杭大運河匯入錢塘江處的地標[1]:190。該塔的具體建造年代並無史料記載,但其整體建造風格與其他在五代時期吳越國所建造的佛塔建築風格非常吻合[2]。在南宋年間的地方志和著述中也有關於該塔的記載[3][4]。在北宋時,范仲淹曾在詩中記載在今閘口白塔所在位置有一所白塔寺[5],該寺在南宋年間也曾有記載[6],但今已無存[2]。
結構
編輯閘口白塔為仿木結構的樓閣式石塔,由白石雕鑿並堆疊而成。該塔平面呈八邊形,共有9層,通高14米。整座塔可分為台基、基座、塔身、塔剎四個部分組成。[1]:190[7]:1-2
台基呈正八邊形,外部用石塊堆砌,具體建造時間無從判斷,每邊均為下大上小,收分較為明顯,下端與地面接觸部分邊長為270厘米,上端邊長為262厘米,平均高為170至180厘米。台基之上有一層高10厘米的壓面石,邊長為274厘米。台基之上為基座,基座下部為土襯,每邊高25厘米,寬170厘米,每個壁面的浮雕構成了佛教「九山八海」的內容。土襯內部突出5厘米,其正上方為基座的上半部即須彌座部分,下部為兩層長條石疊澀,最底層邊長117厘米,寬7厘米,高9厘米,上方一層邊長112.5厘米,寬7.5厘米,高7.5厘米。兩層長條石疊澀上方為一層重瓣覆蓮,邊長100.5厘米,寬12厘米,高9厘米。覆蓮上方為束腰部分,每面高41厘米,寬87厘米,原陰刻有《陀羅尼經》,由於年代久遠已經很難辨認全部文字。束腰上方有4層仿疊澀磚結構,每層均高8厘米,自上而下逐層收進。最底層邊長105厘米,寬5厘米;第二層邊長100厘米,寬4.5厘米;第三層邊長95.5厘米,寬4.5厘米;第四層邊長91厘米,寬4.5厘米。[7]:1-2
須彌座上方為塔身部分,共計9層,每層從上到下均由平座、正身和塔檐三部分組成,每一層的塔檐和正身均有不同程度的塌毀或風化。第一層通高110厘米,其中平座高8厘米,邊長105厘米,頂部每邊向內26厘米處為正身。正身邊長100厘米,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正中雕刻有壼門,壼門兩側各有一根方形槏柱,壼門上方設有直櫺窗,直櫺窗的雕刻手法均為唐宋時期的建築形式。每面的左右槏柱與同側的正身拐角之間各有一尊菩薩浮雕,轉角處雕刻有圓形的倚柱。東南、東北、西北、西南四面各有2尊浮雕菩薩像。正身頂部為斗拱,總高23厘米,闌額和倚柱上方施斗拱,上方雕出一朵轉角五鋪作和一朵補間五鋪作,均為單抄單下昂偷心造。斗拱上方為塔檐,通高20厘米,每邊有椽子24根,呈放射狀,椽子為圓形。飛子前端尖後方寬。第二層至第八層的平座結構相近,平座上施平座鋪作,每面兩朵,轉角一朵,四鋪作單抄;塔檐的結構第二層至第八層均與第一層基本相同,僅規模略有差異。第二層通高114.5厘米,除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面為陰刻經文,其餘形制與第一層基本相同。第三層通高106.5厘米,正身八面與前兩層規格相近,東南、東北、西南、西北面各雕刻有7尊佛或菩薩造像的浮雕。第四層通高104.2米,平座高18.5厘米。正身部分與第一層相似,但在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的槏柱和轉角之間沒有裝飾,其餘四個方向各有5尊佛或菩薩造像,其中西南方向風化嚴重。第五層通高105厘米,平座高18.7厘米,正身的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與第四層相近,柱頭上刻有「七朱八白」。東南方向有2尊造像,西南、東北、西北三個方向均有3尊造像。第六層通高90.5厘米,正身部分當中,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的結構與第二層基本相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方向各有3尊佛或菩薩造像。第七層通高90.6厘米,正身與前幾層相比結構基本相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各有4尊造型各異的羅漢像。第八層通高82.5厘米,平座部分每面鋪作僅剩一朵,正身部分大致結構與前幾層相同,東南、西南、西北三面均各有3尊武士造像,東北面造像全毀。第九層通高99.8厘米,平座高11.5厘米,結構與第八層相同。正身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與前幾層大致相同,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個方向均有雕像,西北方向和西北方向風化嚴重無法辨認,東南方向有3尊官服人物造像,西南方向則有4尊。塔檐風化嚴重,上面有殘留的塔剎鎖鏈的固定孔。[7]:3-17[2][1]:190
塔剎部分為生鐵質地,殘損較為嚴重,現存殘高337.5厘米。其中最底部為覆缽,該覆缽成半圓形,高17.5厘米,採用合蓮花紋;覆缽上方為6顆連珠,高13.2厘米,沒有紋飾;連珠上方為仰蓮,高19.8厘米,外表有紋飾;仰蓮上方為殘存的兩重相輪,內部有固定位置的構件。以上所有構件的正中心由高337.5厘米、底徑12厘米、頂徑10厘米的剎杆串聯起來。[7]:17
保護
編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考古人員對閘口白塔進行過維修。1988年,閘口白塔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1999年,杭州市園林文物局對白塔進行了維護,其中內容包括全面清除塔身黑垢和有機矽加固。2005年,白塔周圍安裝了監控系統[9]。2010年11月25日,杭州市人大常委會公布了以閘口白塔為核心建築的白塔公園建築方案,其中提到了要在白塔外圍加蓋一層透明的保護罩[10]。該方案於2012年6月14日獲得審核通過[11],並於當年12月正式開工建設。2014年5月1日,白塔公園正式修建完成,但白塔外並未建造保護罩[12]。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羅哲文 編著. 中国古塔. 北京: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中國青年出版社. 1985-06-01: 322. ISBN 7-5007-3007-1.
- ^ 2.0 2.1 2.2 楊新平. 杭州闸口白塔建筑年代考. 杭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86-03: 71–72.
- ^ 宋·潛說友《咸淳臨安志·卷二十八》:白塔嶺,在錢塘縣龍山之東。
- ^ 宋·吳自牧《夢梁錄》:龍山兒頭嶺,名白塔嶺,嶺有石塔存焉。
- ^ 范仲淹《過餘杭白塔寺》:登臨江上寺,遷客特依依。遠水欲無際,孤舟曾未歸。亂峰藏好處,幽鷺得閒飛。多少天真趣,遙心結翠微。
- ^ 王銍《雪溪集·卷三》:與郭壽翁俱客錢塘,壽翁歸吉州,追餞至龍山白塔寺,惜別,悵然終日,始登車而去。既行旬日,予得請廬山太平觀,將歸隱浙東山中,寄詩奉懷。
- ^ 7.0 7.1 7.2 7.3 高念華 主編;杭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 編 (編). 杭州闸口白塔.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1996-11-01: 91. ISBN 7-80536-398-6.
-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 2010-11-26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 (中文(中國大陸)).
- ^ 一起看看杭州文物保护的正确“打开方式”. 杭州日報. 2016-04-08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30) (中文(中國大陸)).
- ^ 闸口将被改建成白塔公园 重现当年知青离杭场景. 浙江在線新聞網站. 2010-11-26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中國大陸)).
- ^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同意杭州白塔公园建设项目选址的决定. 杭州網. 2012-06-15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中文(中國大陸)).
- ^ 浙江杭州以千年白塔为中心建公园 再现旧时风貌. 杭州網. 2014-05-01 [2015-0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2) (中文(中國大陸)).